蕭家有個很奇怪的傳統,男子奉道,女子信佛。
這個傳統大概是從蕭皇那一代人傳承下來的,因為蕭皇與秋葉交好,又與道門老掌教、無塵大真人有師徒之誼,更要藉助道門之勢逐鹿天下,故而親近道門,從他給兒子取名蕭玄就可看出一二。
至於女子信佛,則是因為林皇后的緣故,她出身於草原王庭,本就世代信佛,後來又與慕容萱交好,慕容萱早年曾在佛門帶髮修行,在慕容萱的影響下,林皇后開始信奉大乘佛教,也就是佛門。
自二人之後,這個傳統就一直傳承下來,哪怕是當今皇帝蕭玄也不例外,蕭知南作為蕭家女子,同樣在很小年紀便開始接觸佛道。
只是她從小就不相信佛家那一套,但為了不使自己顯得異類,不得不裝作誠心信佛,平常時候都會在手腕上纏繞一串紫眼睛翡翠佛珠。
雖說佛珠還是菩提子為好,但這串紫眼睛佛珠卻是大有來頭,自古翡翠以綠色居多,其他顏色的翡翠頗為罕見,不含雜質的紫色翡翠更是少之又少,後建國主完顏北月曾收藏有兩塊整料紫翡翠,大梁城之盟後,他令能工巧匠將這兩塊紫翡雕琢成十八顆佛珠,每一顆佛珠都雕刻有四位菩薩,以冰蠶絲線串起,最後將其贈予當時還是王妃的林銀屏。
林銀屏死後,這串佛珠則連同其他許多遺物一起傳到了蕭知南的手中,在諸多遺物中,蕭知南最喜歡的物件有三件,分別是白貓斑斕、牡丹以及這串佛珠。
八月十五中秋節,徐北遊在河內府冷清度過,而帝都城內則是一片歡慶氣氛,在銀花火樹煙花如雨之中,一名身著玉白色吉服的女子獨自坐著馬車緩緩駛出皇宮,然後往自己的府邸行去。
中秋節,閤家團圓之節,哪怕是皇室天家也不例外,這一日蕭知南早早進宮,跟在父母身邊,先去太廟朔望禮祖,分月餅給滿朝文武並勳貴宗室,而中秋節又有拜月之禮,設臺焚香,陳列花果月餅以供月,按照禮法,男子不得拜月,因此在入夜之後,蕭知南還要隨母親徐皇后及其他宗室女眷、諸誥命夫人一起上香叩拜,然後才內外設宴賞月。
一眾女眷都在內廷,絕大多數都是已婚婦人,除了蕭元嬰等幾個年紀還小的郡主、縣主,唯獨蕭知南一個未嫁的成年女子,雖說礙於她身份尊貴,沒人敢多說什麼,可那重重目光落在身上,還是讓她頗為不喜,再加上她與生母徐皇后不和,這頓團圓宴實在是味同嚼蠟,沒吃出半分喜慶味道。
這場中秋宴一直持續到戌時時分,蕭知南只感覺身心俱疲,既然母親沒有挽留,她也沒主動要求在宮中留宿,拜別那對帝后夫妻之後,徑直出了皇宮,往自己的公主府行去。
馬車車廂寬闊,因為公主殿下“大病初癒”的緣故,甚至還生了一隻炭火爐子,使得車廂內暖意融融,讓人不由生出一股沉沉倦意,只是剛剛被外頭涼風激了一下的蕭知南沒什麼睡意,蜷縮在車廂的角落,下意識地輕輕撥動手中佛珠,望著忽明忽暗的炭火怔然出神。
U首發$
她覺得自己不應屬於這座沉悶的城,她更向往外面的世界,自由自在,她回想起自己走過西北、踏足東北、遠赴南疆、又去江南,看過青河奔騰,看過大江濤濤,曾乘舟觀海上日落,也曾夜登山巔看黎明日出,見識過萬畝竹林,眺望過十萬大山,走過小橋流水,在草原上縱馬,仰頭可見好一幕星垂平野闊。
各種風景各種人,豈不比這座乏味的城好上千萬倍。
可惜,這座城是座樊籠,讓人逃脫不得,終是不得自在。
蕭知南嘆了口氣,沒來由有些惆悵。
每個女子都會在少年時做一個五彩斑斕的夢,那裡有五彩的雲霞,有蓋世的英雄,有一襲華美絢爛如天邊紅霞的嫁衣。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夢很快就會支離破碎,甚至是灰飛煙滅。
馬車忽然震動了一下,蕭知南因為慣性的緣故向前稍稍一傾,打斷了越飄越遠的思緒。
片刻後,馬車外傳來銀燭的聲音,“殿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