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如今的阿根廷的經濟確實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科爾多瓦軍選了一個好時機,科爾多瓦再次戰勝了布宜諾斯艾利斯。
整整5年時間,除了三個新工業城市,阿根廷經濟幾乎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進步,而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卻在瘋狂的恢復和發展。
布蘭卡市,拉普拉塔市,聖馬丁市三個新興工業城市的光輝不足以照亮阿根廷人心中的灰暗。
這三個中型城市的影響力還是太小了。
畢竟要實現工業化是一種生活生產方式,不是簡單的幾個大型工業專案能搞定的,而是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連布宜諾斯艾利斯、科爾多瓦、羅薩里奧、聖菲這些大城市都衰退得非常嚴重。
在必隆吸血政策的打壓下,阿根廷農牧業的發展也停滯不前,必隆透過壓低農產品收購價,然後壟斷出口的方式,獲取了大量的農產品利潤,幾乎佔據了阿根廷國庫收入的一半。
這卻導致農民和地主的種植積極性降低了。
這也是陽光農業能在阿根廷南部拉起一個700萬公頃土地種植規模的原因,這份綜合農業開發協議能簽訂,這其實也喻示著玫瑰宮權威正在緩慢解體。
除此之外經濟大衰退,造成阿根廷生活條件的日益惡化,工人階級深受失業的痛苦。
當時雖然還不存在大規模失業的現象,但是對於勞動力的需求減少這個事實本身,就給阿根廷人帶來重重災難。
為了應對外匯危機,在總統府騷操作印鈔票下,阿根廷人民生活中的不利現象是物價飛漲。
新阿傳媒下屬的經濟雜誌《拉普拉塔河評論》十分清楚地提供了當時物價上漲和實際工資下降的情況,而許多產品都漲價了。
當然在聖赫塞看來,布蘭卡市的發展已經足夠樂觀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加上大量的外來投資,一年時間就創造了布蘭卡市過去十五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創造的海量財富。
布蘭卡市能快速發展,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港口碼頭工人的經常性罷工,讓貿易損失慘重,導致阿根廷的貿易趨勢從北到南,向新興的布蘭卡市港口轉移了,反正目前阿根廷鐵路交通足夠發達。
而且這裡擁有一些非常有力的吸引政策,而且還是普拉里國際的港口之一,聖赫塞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
儘管現在美國不允許阿根廷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甚至阻止阿根廷商品進入歐洲。
卻沒有禁止巴西人商品進入美國,這讓聖赫塞在巴西成立了一批皮包公司,專門轉口阿根廷的商品出口,每個月有大量打著巴西貨的阿根廷商品,進入美國和歐洲,為聖赫塞獲得利潤。
只是經濟發展尚未成功,布蘭卡市仍要不停地打基礎才行。
事實上就算是聖赫塞也有些迷茫了,必隆確實給阿根廷留下來一個爛攤子。
全國現在有134家國營企業,佔了全國就業人口的1/3,光是阿根廷鐵路公司,就有12萬員工,又佔據了國企的1/2。
這些國營企業又有一部分是隸屬於軍隊的,海軍,空軍,陸軍都有自己的工廠。
而這些國營企業是不會失業的。
除此之外,全國還有差不多40萬文官,這代表了龐大的財政支出。
如果你認為這些國營工人是幸運兒,那是對的,至少比失業的人好多了,可是物價暴漲,讓大家都陷入了貧困。
全國已經有1/5的人失去了工作,主要分佈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科爾多瓦,羅薩里奧,聖菲,這些大城市。
而科爾多瓦軍們,確實有他們的一套方法論,必隆確實在發展經濟上,不能說有太多作為,儘管很多地方出發點是好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