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跟普通阿根廷國民的思維有關,也跟前期雜亂生長有關,隱形稅收其實數量規模都很龐大。
省政廳建立不到一個星期,拉潘帕財稅收入增加了17%,登記納稅的金額大量增加,這就是制度的力量。
這還是建立在徵稅規模降低11%的基礎上。
各種財務標準化工作開始展開,要在交易所上市,必須有完善的財務報表。
而且做外貿的布蘭卡市公司,幾乎每個月都在增加100家以上,出口額大量增加。
新海關的建立,讓拉潘帕省擁有了關稅收取的權力。
這就讓聖赫塞又多了一個財稅收入。
除了收緊擴大錢袋子,聖赫塞加速了行政區劃調整的速度。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高官聖赫塞迅速聯絡了全拉潘帕省的各個新市長,分配任務,直接開始了行政區劃調整工作。
聖赫塞不單純是強硬進行,而是誘之以利,財政廳每個月都有一大筆財政稅收需要花出去。
這本身也是很吸引人的。
城市轄區面積低於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被排除在財政補貼之外。
而縣是沒有資格獲得財政補貼的。
三重保障下,城市合併推進的相當順利,甚至不少城市,自己就安排合併了,就是為了獲得財政補貼。
當然具體的行政區劃變更,需要省政廳的審批和阿根廷國會審批。
不過小城市的市政廳,連人都沒幾個,辦公地點一換,再選個威望高的做市長,其他的願意的就做區長,不願意的也可以獲得資助。
第一把火就燒到聖羅莎市,聖羅莎市直接擴容6倍,直接合並了周圍2個縣,從1500平方公里,擴大到9400平方公里,人口從11萬增加到14萬人。
然後就是沿海3市擴大,各自也合併內陸的23個縣和市鎮,進行了轄區擴大。
單純的第一步合併沒有太大的意義,重要的還是行政區劃和市政廳議會重組。
第二步是真正整合起來,把原來的行政機構進行一步步變更。
有了財政權,融資權,聖赫塞準備立項修建一條新運河和全省高速公路,把科羅拉多河和布蘭卡灣連線起來。
充分完成資源調配後,拉潘帕省直接從41座自治市變成了14座,每個城市的實力也大大加強,而且基本上都位於鐵路核心站點。
在激進黨的強力運轉加上拉潘帕防務軍的推進下,這次改制順利進行。
各市市縣鎮合併後,重新組建了議會和市政廳團隊,市長們有的變成區長,有的則在科恩財團的資助下,打算競選眾議員。
而老的拉潘帕議會也在重新選舉。
聖赫塞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滲透進眾議院和參議院的機會,而且現在撕破臉皮了,那更要安排自己人才行。
趁熱打鐵。
不管情況多複雜,在拿下財政權和軍權後,拉潘帕省直接被聖赫塞打造成鐵桶。
拉潘帕的對手們,也就徹底收斂起來了,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