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兩個雖然被封為了古陽王和清河王,但是,他們兩個人的封地有多大,還要看接下來的食邑,一般來說,也只是這兩個是郡內的一部分。
“……冊封王升之為盛國公……”
………………
“封趙安陵為左丞相,加太傅,內閣首輔,瀾國公,食邑萬戶,上柱國……”
嘶……
趙安陵的封賞一出,所有的文武百官全部都倒吸一口涼氣。
左丞相,太傅,內閣首輔,瀾國公,上柱國,這一套下來,完全是拉到頂的配置。
大漢官制,雖然在大蒼的基礎上做一定的修改,但也有一定的共通之處。總體上來說,大漢官制,分包含封爵,文武職官,勳爵等品階。
左丞相,太傅,內閣首輔,這是職官。
左丞相為實官,從一員,太傅為三公之一,更加是屬於正一品。
只不過,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公,以及少師、少傅、少保次一品三孤,為皇帝的輔佐官,職位崇高,但無定員,無專責,實際上是虛銜。且生而授為加,死而授為贈。
內閣,這是王羽的大漢新朝新設立的機構,從朝中選拔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人數不定,組成內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只不過,內閣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因而,並沒有固定的品級。
而內閣殿閣大學士之首,即為內閣首輔。
瀾國公,這就是屬於封爵了。
大漢封爵,除了只封賞宗室最高等的王爵之外,其下,從上到下分為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
從品質上來講,公爵為超品,侯爵秩比一品,伯爵為二品,之後往下類推,最後的恩騎尉秩比八品。
王公侯伯這四級爵位,王公兩級可享封地,就算是沒有封地,但也有食邑,一般來說,如果是宗室的話,方才可能有封地,而如果是外邑,一般只有食邑,而趙安陵的食邑就是萬戶。
這種爵位上相比大蒼爵位的改革,也是為了防止出現鎮東、鎮北、鎮西、鎮南這樣的實權大公,尤其是,老王家原鎮東公,他們的封地可就在燕北之內,封地也就是他們的根基之地,而這也是這四鎮將軍府發展成為軍事集團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從此以後,在王羽的大漢,外臣縱然封公,但也要儘可能避免封賞其封地的存在。
侯伯兩級無封地,唯有食邑。
而從子爵以及其之後的爵位,沒有封地,也沒有食邑,僅僅只有俸銀。
而子爵、男爵這兩個爵位,分為兩品六等,即子爵與男爵從上到下都可以分為一等、二等、三等。
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這四級爵位又可以分為四品二十級,每一級爵位分為五等。
在爵位之上,趙安陵也直接拉滿了,在爵位上也直接走到頂了。
而勳爵,同樣也是爵位的一種,只不過並沒有實際性的意義,僅僅只是一種榮譽的象徵。
從上到下分為一品上柱國,二品柱國,正三品上護軍,從三品護軍,正四品上飛騎都尉,從四品飛騎都尉,正五品上步都尉,從五品步都尉,正六品驍騎尉,從六品飛騎尉,正七品勇騎尉,從七品武騎尉。
在勳爵之上,趙安陵同樣是拉到了頂。
這麼一套配置下來,也怪不得文武百官每個人都倒吸一口涼氣了。
只不過,趙安陵在接受封賞的時候,卻是表面笑嘻嘻,心裡媽賣批。
王羽這個時候越是對他厚特,他心中反而越是忐忑。
王當之那個前車之鑑可還在呢!
再則,他也實在想不出王羽如此厚待他的理由。
“封管仲為吏部尚書,加少師,內閣大學士,司南伯,上護軍。”
到底也是王羽嫡系文官之首,這個配置雖然和趙安陵沒法比,但放到新朝王羽嫡系官員之間,其他人可比不得了。
“封蒯亮為禮部尚書,加少傅,內閣大學士、定遠侯,食邑六千戶,柱國。”
“封王應看為禮部侍郎,一等勇智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