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不說,要是將清北的教育經費撥款降低到和復旦大學一個水平……
或者說,從現在起,讓復旦大學的教育經費撥款和清北一個水平,王德超敢保證,給他20年時間,復旦大學絕對可以反殺清北。
沒有人比他更懂怎麼省錢了……
瞥見王德超臉上略帶不屑的神色,雲帝認真的說著,“燕大,是各種新思想的發源地,也是近代所有運動的發源地。
老校長,不管你認不認,在宏大史觀的敘事邏輯下,它就是精神圖騰。”
雖然這裡面很多運動的首倡者很有爭議,但在宏大敘事下,在人們的三觀認知中,燕大便是首倡者。
於是,只要一翻開歷史書,只要一學習近現代史,那麼燕大的名號就會被反覆提起,燕大師生的事蹟就會被廣為稱頌。
時間越久,這種圖騰就會被自發的刻畫的越深沉越宏大。
王德超明白他的邏輯了。
倒不是說不對,這麼說來,倒也是這麼一個道理。
如同部隊,鐵打的硬碟流水的兵,但為什麼有些部隊的精神卻能永存?
首任首長首批官兵的優良作風,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這支部隊的魂魄。
見老校長明白自己的意思後,卿雲趁熱打鐵的輕輕問著,“那麼復旦大學,究竟又和華清燕大有多大的差距呢?”
差距肯定是有,否則也不是清北輪流老大,而復旦的第三岌岌可危。
而且,在不少方面,復旦和清北的差距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就算是相同的投入下,也是需要幾十年的追趕才有可能追上的。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老先生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的大學,不是有多少高樓大廈,而是有多少大師。
而大師的聚集、未來大師的塑造,是需要良好的學術環境的。
馬太效應,在高校建設上也是如此,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而且強者會因為種種因素變弱,但弱者卻鮮有能翻身的。
前者,如華國科大,原本在恢復高考後十年內腳踩清北鎮壓當世一切敵的華國科大,僅僅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選擇錯誤,留不住老師吸引不了學生,便逐漸退出了頂級名校的序列。
後者,如西蜀大學,從最後一批獲批985的學校,經過20年的沉澱殺入了中高階,摸到了前十序列的邊。
但這是西蜀、錦城兩級財政的共同努力,向其傾盡一切資源的結果。
更多的是原本一個批次的重點大學逐漸分化。
到了卿雲重生的那個年代,雙非學校一個學院一年的科研成果還不及985名校一個副教授一年的成果。
甚至還有雙非學校的正教授求爹爹告奶奶到985名校青年講師的課題組裡,只為混個資歷。
在感慨了一番贏家通吃的後世後,卿雲一臉嚴肅的看向了王德超,“老校長,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社會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時代的一份子,我認為我們復旦大學的每個人,都應該勇於為時代發聲,關注熱點問題,傳遞正能量,共建美好社會。
為時代發聲,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口號雖然偉光正了點,但架不住好用啊。
光有錢也是沒用的,比如之江大學,常年經費排名全國高校第二,但是排名也是逐年下滑的。
大學不在於‘大’,而在於‘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