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坐在這裡,要研討的,是如何打造的是除了阿美莉卡之外的全球第二套ICT技術(注:資訊與通訊技術)底座,包括晶片,作業系統,基礎軟體。
但我覺得阿美莉卡的科技創新歷史,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那就是重視下游市場需求的發掘和創造,建立起從技術供應到市場需求的商業迴圈。
我國的科技創新之所以改開之後有了巨大的進步,其實也和釋放出下游的需求,逐漸建立起商業迴圈有關。
這個商業迴圈建立了,能極大地調動上游科技創新環節的積極性,包括資本的投入和高水平人才進入該行業,並且反哺到軍用國防領域。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國民收入水平非常低,國內市場消費能力有限。
而當時歐美日市場則規模巨大,消費能力強,因此我國建立起出口導向性產業,將大量產品出口到市場廣闊的歐美市場,不僅擴大了出口的數量,而且實現了產品的重新定價。
因為這些市場具備更強的購買力,同樣的產品可以賣到更高的價格。
1999年時,我們的出口總額是1949億美元,而去年這個數字是3256億,今年18月是2988億,全年突破4000億美元實現對1999年翻翻是完全沒問題的。
而這些出口形成的利潤是可以反哺國內產業發展的,這就是一個商業迴圈。
正如我現在做的,我用各種產品在市場上不停的圈錢,然後砸向軟體開發硬體開發。
軟體你們也看見了,因為有了稅務軟體、行業軟體,我的電腦更好賣了,我的毛利很高,我能繼續掏錢維持研發。
硬體短期確實看不到效果,但一旦我攻破一個,我的毛利就會更高。
我可以主動的挑起價格戰,擴大我的市佔率,不僅在國內,還可以走向國外。
你們別以為這不可能,我承認我剛開始的產品都是看起來上不得檯面的低端產品。
但是!
各位前輩,國門之外不是隻有歐美,不是隻有新羅、櫻花、獅城,什麼亞洲四小龍。
在非洲!在拉丁美洲!在南亞!在老熊的屍體上,那裡有幾十億的沉默人口!
他們需要低端產品!
我可以賺他們的錢,進而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我的研發裡面去,讓我獲得更大的優勢。
至於科技進步,當軟體日益豐富,就會要求硬體有更大的記憶體來儲存資料和更強的並行處理能力,這就要求晶片的效能和技術必須更高,這也是一個迴圈。
……”
卿雲最後打著總結,“總之,這是我從商業角度對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一些想法,
一方面是投入,這些投入包括資金,高水平的人力等;
一方面是不斷的發現市場需求,挖掘需求和創造需求,需求出來後能形成巨大的利益驅動力,充分的調動各個機構和個人的積極性,極大的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
後者和前者相比,可以說同樣的重要,有的時候甚至更為重要。
因為需求的存在是人們去做一件事情的原動力,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實包括科技創新同樣也是如此。”
卿雲的講話落下帷幕,會議室裡一片寂靜,所有人似乎都在消化著他的話語。
黎光楠、黃令儀、徐端頤、王守武、王陽元、許居衍、鄒世昌、嚴曉浪等一眾半導體產業的大佬,他們臉上的表情各異,有的沉思,有的驚訝,有的則是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
黎光楠打破了沉默,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沙啞,但更多的是嚴肅,
“小卿,你的話很有見地,也很有啟發性。我們這些搞科研的,確實有時候過於專注於技術本身,而忽視了市場需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