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考老師很忙,但也有了經驗,第一時間便衝進來掐人中。
畢竟,這個考場裡考暈的不是一兩個。
卿雲嘆了口氣。
作為親歷者,他很清楚,是什麼原因。
高考歷史唯一一次試題洩露,被這屆考生遇上了。
國家在考前緊急啟動了備用卷。
出題人是誰,眾說紛紜。
很多人將矛頭指向了葛軍大帝。
畢竟,‘葛軍出征,寸草不生’,大帝的皇冠,是用無數考生的眼淚鑄就的。
但是,卿雲很清楚,不是葛軍。
葛軍出題雖難,但畢竟作為高考命題老師,他的命題是遵循了高考的命題規則的。
容易題、中檔題、難題,3:5:2是規則。
雖然在葛軍的手裡會變成難題、更難題、最難題,但依然是按照由淺到深的順序進行編排。
梯度明顯、難易界限分明。
但2003年的試卷,卻亂了套,每題都有難點,而且順序亂排。
讓太多的人在前面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後面大題根本沒時間做。
全國卷的考生,都是舊教材體系下的考生。
學生頭腦里根本沒有新教材的理念和思維,此時就連很多老師對新教材的理念都需要進一步的認識。
但出題人則是在新教材體系下出的,只不過改成了老教材的敘述方式。
一份新教材的理念和思維下出的試卷,讓老教材的考生去考,怎麼可能能考好?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大學教授,在高觀點下來看低觀題目,試卷出題人的思維他一眼而知。
這份卷子,壓根就不是給高考生做的。
而是國賽複賽的水平。
高考數學考察的是:“正確迅速的數式運算、變形能力”。
而競賽數學考察的是:“在熟練掌握運算技能的基礎上,考察學生的探究意識及思維水平。”
這樣的試卷放在高考場上,就是為難人了。
既多考了‘想’,更多考了‘算’。
不是每個人都有競賽生那樣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巧算技巧的。
這套卷子,更像是一群老師一人出一題,比著賽著的玩花活。
反正是備用卷,權當娛樂了。
但對可以參加國賽複賽的學生來說,這卷子很普通。
因為他們已經普遍開始接受高數高觀的思維,且掌握了運算的技巧。
所謂高考高觀點題,是指與高等數學相聯絡的數學問題。
這樣的問題以高等數學知識為背景,體現高等數學中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推理方法。
放在高考裡面,其實備受出題人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