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創業,其實都是偶然的。
甚至在改開前20年裡,絕大部分所謂的創業者,如秦家四兄弟、宋儒華、宋衛平、尹明善等老一代企業家,最開始腦子裡只是想著改善生活而已。
其實,當時的時局裡,他們更多的是在謀生而非創業。
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謀生,什麼賺錢做什麼;而創業,則是一開始便選定了賽道和實現的路徑。
當改開渡過了初段之後,對創業者的要求隨之發生了變化。
如果老一代的企業家們沒有隨之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那麼只會被後浪給拍在沙灘上。
世紀初的前十年裡,見證了無數的前浪消亡。
當然,這是從後世的角度以一種馬後炮的心態去評價人物,而站在當初的時點上,誰又能這麼輕鬆的做出轉變呢?
從舒適區走出來,並不容易。
否定自我過去成功經驗,更難。
……
IT企業的年會,一般不會在年後開,而是在年前。
因為元旦到春節前,是一個銷售的旺季,放在元月開年會純屬瞎耽誤事。
而所有的資料,基本也會在12月下旬的開端便會統計出來,後面幾天的資料無傷大雅。
12月24日,西方的平安夜。
甬城凱洲皇冠假日酒店內燈光璀璨,人聲鼎沸。
波導手機,這個今年以1175萬部銷量豪奪國內市場第一的國產手機巨頭,正在這裡舉行年度總結會。
酒店外的巨幅海報上,波導的lo與聖誕裝飾交相輝映,彰顯著今夜的主題——慶祝與展望。
上午的閉門會議僅限中高層領導參加,沒有合作伙伴及媒體記者的身影。會場內,波導的中高層領導們齊聚一堂,他們的目光都聚焦在舞臺上,那裡,波導的傳奇創始人徐立華正站在聚光燈下。
他的身後是一張巨大的PPT,上面展示著波導手機在國內市場的銷售資料和增長曲線。
“今天,我們在這裡不僅是為了慶祝過去一年的成就,更是為了總結經驗。”
徐立華的聲音堅定而充滿力量,他的眼神中閃爍著無限豪情。
隨著他的發言,大螢幕上的資料和圖表逐漸變換,展現出波導自1990年代以來的發展歷程。
從BP機時代的輝煌,到手機市場的突破,波導在徐立華的帶領下,一路過關斬將,成就了國產手機的傳奇。
臺下的中高層領導們交換著彼此的眼神,他們的表情中既有對波導過往成就的自豪,也有對明年發展的深思。
沒法子,老大開個場後,就該他們一個個登臺講述明年所在部門的計劃。
一些經歷過波導從BP機向手機轉型的老員工,臉上露出感慨的神色,他們對徐立華的領導力和波導的韌性有著深刻的認識。
1991年,28歲的徐立華從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畢業後,進入鵬城一家傳呼機企業從事研發工作。
上世紀90年代,擁有一臺BP機是許多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當時主流的傳呼機還是數字機,只能顯示簡單的字母和數字,人們得隨身帶一本密碼本翻閱那些字母數字組合的含義。
帶中文顯示的傳呼機雖然已經出現,可因為都是外資品牌,價格十分高昂,售價能到近萬元一臺。
徐立華從中嗅到商機:如果能研發一款國產中文尋呼機,那麼這個市場將無比龐大。
沒錢的徐立華,寫了一份尋呼機可行性報告,聯合了幾個同學,拉到了奉化地方政府的投資。
於是,有了波導。
1993年4月,波導的首款中文尋呼機,也是國內第一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尋呼機問世,徹底打破了國外品牌的壟斷。
到了1998年,波導已經賣出了100多萬臺中文尋呼機,在全國尋呼機市場已經排名第二。
可就在這年,徐立華注意到一個政策。
原信產部和原計委當時出臺了《關於加快行動通訊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手機生產商必須獲得牌照許可,並規定在華的外資企業生產的手機必須有60%銷往海外市場。
徐立華敏銳意識到,雖然當時手機的價格遠高於尋呼機,可通訊更方便的手機早晚會取代尋呼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