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的層面上,由於軍事問題比較敏感,所以袁樹沒有明目張膽的在知行學府裡開設軍事學科。
他單獨把一心會保衛部拉出來,單獨在良莊東北面的軍事訓練場內開設了軍事學科。
軍事學科裡傳授的除了兵法,那都是正兒八經的漢軍精銳的訓練內容與戰術戰法,這隊人馬也是袁樹將來對付宦官、搶班奪權的根基。
至於忠誠度方面,說實在的,袁樹並不擔心。
對於一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且具備強大聲望的領袖來說,忠誠並不是需要刻意追求的東西,他只要認真做好一個領袖該做的事情,那麼他就會自動擁有最多的忠誠和最高的權威。
比如袁樹會踏踏實實的給一心會員們按季度提供的生活補助和免費的住所、食物,在生活和工作學習上給他們提供比較好的環境,並且給他們向上晉升的希望。
而在精神層面,則透過助農行動和責善會議給他們提供精神食糧,催動他們的精神更加富足,在一個充滿正向能量的團體內昂揚奮發,這種精神上的食糧供給也是其他地方所無法提供的。
在這個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向上走的年代,大家的心理預期本來就特別低。
所謂的低人權優勢在東漢末年的社會里體現得尤為明顯,以至於袁樹只是比其他上位者表現的更像是個人,就能成就一番事業,就能讓這個整體對袁樹心存感激。
除此之外,那就是袁樹強悍的演講能力和鼓動能力,他所描述的那個未來給了大家太過美好的期待,這種期待是所有人特別著迷的。
至於袁樹本人,這種出身優越的頂級豪門貴公子能以如此平易近人的態度與他們來往,這在其他地方也是根本找不到的。
所以一心會這個組織對加入進來的會員來說,吸引力是越來越強的。
除非剛加入就被清退,從開始就無法融入,那沒什麼好說的。
越是深入瞭解這個組織,就越是無法割捨這個組織,越是無法回到那個冰冷的現實世界裡。
所以在一心會這邊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加入一心會超過半年、因為各種違反會規的理由而被清退的前會員往往會在離開之後一個月之內就感到極度的不適應,感到焦慮不安,後悔不已,極度想要回到這個溫暖的大集體之中。
他們在這裡只要助農,只要行動起來,就能被接納,就能像個人一樣的活著,他們可以在這裡敞開心扉的說話,可以反省自己,可以安慰他人,或者被他人安慰。
帶上一心會會員的胸牌,整個人就有了極大的變化,精神面貌立刻就和過去不一樣了,就彷彿轉世重生了一樣,對過去的一切都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
大家在一心會里面的關係非常特殊,非常溫暖,一人有難,一心會這個組織絕對會伸出援手,絕對兌現承諾,幫助會員一起面對困難。
眾人拾柴火焰高,很多一個人難以面對的問題換作一群人一擁而上,分分鐘解決掉。
而一旦離開這裡,除非生來就是人上人,否則就不是人,再也感受不到那種令人著迷的溫暖。
在這裡,他們能獲取足夠的情緒價值,能感覺到自己正在從事著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事業,而一旦離開,就很難獲取同樣的成就感了。
所以加入的越久,就越是無法割捨一心會,如果因為犯錯而被清退,更讓很多人無法接受,他們甚至集體跪在良莊大門口,請求被重新接納。
而袁樹的態度是不曾變化的。
不可能。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過改變命運的機會,而你們擁有卻不珍惜,錯失了機會。
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你們沒有用心準備,所以錯過了,就不會再有。
不接納被清退的會員重新加入組織,這是袁樹給一心會設下的會規之一,不可更改,這也是一心會的紀律越發嚴明、組織度越發完善的原因之一。
有這些後悔的快要死掉的人做對比,才能更好的給現在的會員們以重大警醒。
這也是一心會成立至今紀律越發文明的緣由。
由於袁樹對於一心會的治理始終嚴格、不妥協,才更能凸顯一心會管理下的良莊與外部的不同。
他們守規矩,講道理,照章辦事,一絲不苟,說收多少稅就收多少稅,說給多少補助就給多少補助,守規矩的樣子讓本地佃戶和外地流民們目瞪口呆。
這些人從來不知道人世間居然還有那麼講規矩的“官老爺”,也不知道原來守規矩是可以吃飽穿暖的,更不知道原來全天下只有一套規矩,其他的規矩都是假的。
他們在良莊裡可以獲得優質農具,可以獲得耕牛的助力,可以得到一心會會員的幫助,不會被打罵、強徵、抓走。很多流民直到幸運的進入了良莊之後,才終於吃了一頓飽飯,穿上了像樣的衣服,用上了不會用幾下子就碎掉的農具。
所以理所當然的,他們也不願意離開良莊,重新回到那個恐怖的現實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