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陪著珍妮特休產假,年底檔期卻並沒有因此停轉。
小傢伙出生的前一天,感恩節第二週正式結束。
11月29日上映的三部新片,哥倫比亞影業的《寶貝小情人》、米高梅的《007之黃金眼》和丹妮莉絲娛樂從環球接手的德尼羅主演犯罪驚悚片《恐懼角》,都沒有對《玩具總動員》形成太大威脅。
11月29日到12月5日,七天時間,《玩具總動員》既首周的4673萬美元票房後,次周票房跌幅維持在23%,再收3593萬美元,繼續維持周票房榜單第一名的位置。
開畫兩週時間,這部好萊塢歷史上第一部3D動畫電影累計票房就已經達到8266萬美元。
按照丹妮莉絲娛樂與院線方面簽署的階梯分成規則,影片開畫前兩週,公司可以分得票房的70%以上。
這意味著,8266萬美元的雙週北美總票房,已經足夠讓丹妮莉絲娛樂收回全部5500萬美元的製作和宣發總預算。
考慮到動畫電影通常擁有的長線屬性,以及接下來的聖誕節檔期註定會出現的觀影反彈,《玩具總動員》的北美總票房很可能有望達到2億美元,成為1991年度既《蝙蝠俠:黑暗騎士》和《終結者2》之後,第三部北美總票房突破2億美元的電影。
不只是票房,《玩具總動員》的周邊產品同樣在持續大賣。
以目前的周邊銷售勢頭,業內普遍預測,《玩具總動員》的北美票房或許只有2億美元,但這個專案給丹妮莉絲娛樂帶來的綜合收益,可能比《蝙蝠俠:黑暗騎士》還要高。
畢竟,《蝙蝠俠:黑暗騎士》,丹妮莉絲娛樂和時代華納公司是要平分收益的。
《玩具總動員》的利潤,卻是完全歸丹妮莉絲娛樂所有。
DC電影宇宙的成功剛剛在最近幾年引發了一波發掘漫畫IP的潮流,突然之間,好萊塢的目光不得不再次被3D動畫電影吸引。
不過,很多人在稍作調查後就遺憾地發現,想要跟進丹妮莉絲娛樂製作3D動畫電影,簡直比跟進迪斯尼製作2D動畫電影還要困難。
好萊塢這麼多年,也就只有迪斯尼在2D動畫電影上站穩了腳跟,只是如此,前些年邁克爾·艾斯納剛剛接手迪斯尼時,還打算把日漸衰落的2D動畫電影部門裁撤掉,因為最近幾年持續重映的迪斯尼經典動畫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以及迪斯尼動畫部門在傑弗瑞·卡森伯格的帶領下開始復甦,迪斯尼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丹妮莉絲娛樂之前,提起動畫電影,大家唯一想到的,就是迪斯尼。也只有迪斯尼出品過一系列非常成功的2D動畫電影。
動畫包括周邊這樣一塊大蛋糕,其他製片廠當然一直有所嘗試。
同樣經營主題樂園業務的MCA,為了彌補自身在動畫IP上的不足,以往很多年都在進行類似的嘗試,只是一直都沒有太過成功的動畫電影出現。
對於2D動畫電影來說,漫長的製作週期,可以說是影響其他製片廠參與這一領域的最關鍵因素。
因為這個年代的2D動畫電影,完全都是動畫師一張張畫出來的。
按照90分鐘的動畫電影時長計算,90分鐘,相當於5400秒,每秒24幀,也就意味著24張手稿,綜合下來就是12萬9600張,成熟的動畫師,每天也只能畫10到20張手稿,為了保持動畫電影風格的統一性,一部動畫電影的團隊人數還不宜太多。
因此,傳統的迪斯尼手繪2D動畫電影,製作週期最短也要4年時間。
不過,即使如此,2D動畫電影,如果肯花錢耐心投入的話,門檻依舊不算太高,這個世界上還是有著很多動畫電影人才的。
相比起來,3D動畫電影的門檻,明顯要高上太多。
只是製作3D動畫電影的軟硬體系統,這個年代,皮克斯就絕對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丹妮莉絲娛樂在3D動畫軟體、影象渲染軟體乃至世界上第一座渲染農場等軟硬體設施,至少領銜行業五年時間。
即使用五年時間彌補了這樣的差距,想要退出一部3D動畫電影,最短也需要2年,這就是七年時間。
而且,持續投入七年,花掉幾千萬美元,結果卻是,誰也不能確保一部電影是否能夠取得成功。
原時空中,《玩具總動員》1995年誕生,當時業內已經出現了類似的3D動畫軟體,然而,即使如此,《玩具總動員》之後,其他公司推出的成功賣座3D動畫電影,比如夢工廠的《怪物史萊克》,或者福克斯的《冰河世紀》,也都是在2000年之後。
期間間隔普遍超過5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