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大明同盟之中,在反明戰爭全面的過程中,泰西國家之間的矛盾,被儘可能的掩飾和忍耐了。
現在反明戰爭結束了,如果沒有足夠靈活的外交家專門斡旋,各種矛盾很快就會再次浮現出來。
這些矛盾什麼時候會再次爆發,爆發到什麼樣的程度,沒有人能夠預料。
如果沒有一個真正強力的大帝來整合,等到大明再次做好戰爭準備的時候,這種狀態下的歐洲肯定會一敗塗地。
但是這種所謂的大帝,似乎已經沒機會出現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悠揚的汽笛再次鳴響,蒸汽列車緩緩的移動起來。
拿破崙把杯中的酒一飲而盡,讓勤務兵幫自己開啟一個行李箱,拿出幾本書被包裹的非常仔細的精裝書籍。
那是一套來自大明本土出版的,精裝豎排大明文字的原版《史記》。
拿破崙按照目錄反覆翻找了一會兒,最終在《陳涉世家》這片文字裡面,找到了自己聽說過的那句話。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拿破崙眯著眼睛盯著這一行字,心中的思緒迅速的發展開來。
這個東方人兩千年前就懂得的道理,正是朱明王朝以及歐洲王室能夠‘心有靈犀’,結束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
所謂得裝備需要革新,戰爭模式發生了變化,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其實都只能算是表象。
這些東西方的王公貴族們,只是擔憂這麼繼續打下去,就有人要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
東方人把這句話光明正大的寫出來,對歐洲人而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讓王公貴族們對待平民稍微收斂一點,但是也反過來讓他們的統治更加的穩固了。
甚至於,能夠讓有可能打碎秩序的世界大戰,都在決出最終勝負之前逐步的停息了下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次的戰爭結束之後,他們的統治會再次恢復穩定……
然後再次積蓄力量,再次互相爭鬥,如此迴圈不息……
在朱慈烺大帝的示範下,王公貴族逐步與資產階級妥協媾和,又給了底層最基本的活路。
那麼在現在這個世界上,哪裡還有可以藉助的力量?
。
。
。
作者的話:
拿破崙還沒有當皇帝,按照泰西的傳統不應該用名字稱呼,應該稱其為波拿巴將軍。
但是這書不講什麼泰西規矩……
好吧,其實主要是為了大家閱讀習慣,作者的敘述會直接用拿破崙稱呼。
只有拿破崙與其他泰西人的交談的時候,被其他人泰西人稱呼的時候,才會使用波拿巴將軍這種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