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草繼續求月票。)
鴻臚寺建於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李之問出任鴻臚寺少卿。
此時,李之問為何許人也,在朝中已經不算是秘密了。
李之問上靖胡之策,得陛下恩遇,特許晉鴻臚寺少卿之職。。。。。。。
至於所謂的靖胡之策到底說了什麼,除了中書以及樞密院的諸位大人外,其他人卻還無緣一見。
當然,趙石在第一時間,已經看到了原本。
李之問這次所上的靖胡策與他之前的平胡策比起來,已完全是兩個樣子了。
靖胡策上,先就描述了他在草原的種種見聞。
後來,這些異域見聞,多數都被引入了國武監所著之奇談錄中。
而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策略本身。。。。。。。。。。。
和之前相較,最大的一點不同,其實就是從對抗和防備,改為了同化。
這在後世人眼中,也許不算什麼,但在這個時代,卻足可以稱之為絕無僅有。
他和儒家所提出的教化之策,有著相似之處,卻也有著本質的區別。
頭一個,他就提到了文字。
他描述的很詳細,草原各部胡人,識字者不多,而草原胡人的文字,大體可以分為幾種。
一個,就是突厥人所遺,卻也殘缺不全,各部繼承的也多有不同,比如乃蠻人,和韃靼人。貴族之間文書往來,用的多數就是突厥文字。
這也是兩個草原大部中貴族和王族的特權,能夠書寫突厥文字的人,必定是兩部的貴族甚或是王族子孫。
但反過來,不會書寫突厥文字的人,卻不一定就不是貴族,因為貴族中間,只有那些被認為最智慧的人。才會去學習這些文字。
而據他觀察,突厥文已經散佚大半兒,這和草原戰亂頻仍以及文字傳承的規矩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另外,西夏文傳播於草原西方,女真文,傳於東面,至於更北邊的草原部族。多數已經沒有文字可言。
大體上。也就是這幾種問文字還存在於草原之上了,而且,經過各部刪改,也多有不同,可以說,完全無法達到用文字來交流的程度。
當然,據說,契丹文在遼東還有所流傳。女真文中也有契丹人很重的痕跡,但李之問沒去到那麼遠,真實情形也只能靠猜測了。
至於西遼,因為西邊戰亂的緣故,他也沒冒險前往,不過契丹人還有國家可言,那麼他們的文字應該儲存的還算完整才對。
不過,他也聽聞,因地近西夏。又曾受封於西夏的緣故,他們現在應該是以西夏文字為主體才對。
李之問描述了這些。都是在為他的靖胡策在做著鋪墊。
他認為,若想讓胡人歸附。徹底融入大秦,首先,就要從文字上下功夫。
他舉了一些例子,突厥,契丹,女真,党項,這些曾經立國的異族胡虜,開國的第一件事,便是創立自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