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經過短暫的互爆之後,西班牙人的大炮卻啞了火……
因為西班牙戰艦火炮再裝填的速度實在太慢了——發射之後,平均十分鐘,最快也要七八分鐘,才能再射下一發!
主要是由於他們的艦炮是被用鐵鏈牢牢固定在艙壁上的,這樣開炮時固然不用擔心火炮後座傷人了。可在裝填時就得先解下鐵鏈,然後炮手們一起將沉重的炮車往後拖,好讓伸出艙外的炮口,退到可以裝填的位置。
復裝之後,還要再次將火炮推回發射位,然後再用鐵鏈固定好,才能開下一炮……
這已經是聖克魯斯侯爵,鑑於火炮在海戰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積極向葡萄牙人學習,改進了火炮技術,並加強了炮手訓練的結果了。放在勒班陀海戰那時候,西班牙人要一刻鐘才能開一炮。
放在這個年代,五分鐘一炮已經很不錯了。然而他們的對手卻是趙昊的海警艦隊。
海警官兵的訓練更專業,訓練時長是對方的數倍,而且火炮技術上也更先進——定裝炮彈和燧發炮之外,這些年海警總裝備部還研發了一套複合滑車裝置。
這種滑車安裝有彈簧鉛錘裝置,可以減少火炮的後座力,使其發射後可以固定在裝填位上。
它還可以擴大火炮的射擊角度,讓火炮向左右水平移動四十五度,所以現在海警的火炮已經可以上下左右移動了。
是以現在海警炮組裝填速度合格的標準是兩分鐘一發,優秀標準是一分半一發。
不過目前鋼炮還在小批次裝備階段,海警依然大量使用青銅炮,為了防止炮管過熱變形,只能強行放慢在兩分鐘一發。
但開戰前十分鐘射速不受限制!
所以當雙方完成首輪炮擊之後,硝煙剛剛被北風吹散,海警戰艦的側舷便又一次噴射出無數的火舌。
這時西班牙人才剛解開鎖鏈,正準備將火炮往後拖呢……
炮彈呼嘯著洞穿了西班牙大帆船的艙壁,便在艙內彈珠一般亂竄起來。強勁的力道可以將火炮的炮管捶彎,把比成人腰還粗的桅杆底座打斷,更別說那些血肉之軀了。
這也是為何在試驗了錐形炮彈後,海警又果斷用回球形炮彈的原因。錐形炮彈的穿透力固然強於後者,但實際殺傷力差的太遠了。還得等到爆炸彈時代,才能取代球形炮彈。
湛盧號在十分鐘之內,將至少五十發炮彈送進了‘彌撒號’的下層火炮甲板,整個直通甲板便成了殘肢斷體橫飛、腦漿內臟四濺的血肉磨坊了。
待到最後一枚炮彈停下跳動後,整層甲板上便沒有站著的人了。
倖存者蜷縮在角落裡瑟瑟發抖,也已經徹底崩潰……
彌撒號上層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三根桅杆被打斷了兩根,只剩一根孤零零的主桅。風帆和索具也被扯成了碎片……
風雨甲板上灑滿了橡木碎片,救生艇、木桶、艏樓、艉樓、炮車、所有在主甲板存在過的東西,都被打成片狀和條狀,碎屑造成的二次傷害,甚至大於炮擊造成的直接傷害。
所有的炮位都被摧毀,甲板上橫七豎八躺滿了士兵屍體。這也都是洪熙大炮的傑作。這種短重炮的射速要比洪武大炮和永樂大炮都快,它噴發出的葡萄彈和霰彈,團滅了在甲板集合整隊、準備接舷的西班牙步兵……
~~
這短短的十分鐘時間,不只是彌撒號遭遇了煉獄,幾乎所有被上風艦隊一對一咬上的西班牙戰艦,都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損傷程度的差別僅限於雙方的距離和海警戰艦的型號。
被四艘裝甲戰列艦對上的,是四艘千噸戰艦‘聖馬可號’、‘國王的榮耀號’,‘彌撒號’和‘聖瑪利亞’。
聖馬可號失去了一根桅杆,一半的火炮和三分之一的船員與士兵。
國王的榮耀號最慘,失去了全部的桅杆,七成火炮和一半的船員與士兵。
聖瑪利亞號因為距離倚天號最遠,超過了三百米,所以倚天號的洪熙大炮沒有開火,洪武大炮和永樂大炮造成的殺傷也有限——聖瑪利亞號的三根桅杆都完好,只損失了兩成火炮和士兵。不過看上去依然很恐怖——
甲板散亂著破碎的炮架,倒塌的桁桅,索具也被打斷了大半,橫飛的纜繩和飛濺的木片造成了大量的二次傷害。腦漿和鮮血塗滿了甲板,到處是血肉模糊,渾身插滿了木片計程車兵在慘叫,倒比被團滅的彌撒號更像地獄。
ps.繼續寫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