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隔著老遠看著別人搖骰子自己被動地承擔後果這叫什麼事兒?
只是,
沒等鄭伯爺開口進言,
甚至姬成玦也沒開口,
太子,
就先開口道:
“父皇,兒臣以為,若要行國戰,我大燕必要分一個先後。”
這是廢話。
大燕現在財政艱難,就算透支壓榨國力,也只能勉強應付一個戰場。
但太子接下來的話,卻讓御書房內的大部分人,都驚愕了一下。
“所以,兒臣以為,當先攻楚,於乾主防,其因有三:
一,乾人性懦,我大燕先攻楚,乾人可能觀望隔岸觀火;百年前,我大燕和蠻族血戰時,乾人尚且選擇北伐,可見乾人目光短淺甚重;
二,自京師至銀浪郡再至乾人三邊至滁郡,一馬平川,乾人兵馬但敢北上,我大燕依仗騎兵之利,也能佔據優勢;且就算是真的情況危急,鎮北王也能從北封郡調兵回援,也來得及。
三,靖南侯在晉地,對楚熟悉。”
最後,
太子猶豫了一下,
又道:
“還有第四條。”
燕皇指尖輕輕地敲擊著御案,道:“說。”
“兒臣素聞晉地兵馬不穩,但晉地遼闊,需晉營以充實,若攻楚,可消耗晉人青壯。”
晉地一大不穩定因素就是晉地兵馬,基本上,他們駐紮的地方,附近都會有一支燕軍以作盯防。
這些人,可以當攻楚的炮灰。
攻打楚國,必然是從晉地發兵,這些晉地兵馬調動也能方便,而如果攻打乾國,必然要從晉地抽調燕軍去乾國戰場,到時候,三晉之地的燕軍少了,晉人兵馬誰來去看防?
反正都是不穩定因素,倒不如去當炮灰得嘞。
這話,說的沒錯,但怪就怪在,居然是太子說出來的。
燕皇目光一凝,道:
“身為儲君,應當修德。”
王煉馬上跪伏道:“臣兼領東宮詹事,未能教導好太子,臣有罪,請陛下責罰。”
太子這建議,其實沒錯。
錯就錯在,他是儲君,親口說這種話,不合時宜,會失了體統。
就比如玉盤城下的殺俘,
楚人的和約燕皇看都沒看,因為他知道那邊田無鏡的做法;
最後,也只是順勢削掉了田無鏡的王爵。
他自己,還是乾淨的,壞名聲,都是靖南侯揹著。
這不是雙標,也不是虛偽,而是身為皇帝,他本身就有著凝聚國家民心的作用,所以,他必須得是純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