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大燕和乾國楚國都相繼簽訂了和約,但大燕轉過頭就坑殺了數萬青鸞軍,就這,楚國還是同意繼續簽訂和約,然後平野伯就跑去楚國境內抓公主,靖南侯主動發兵壓迫鎮南關。
至於乾國這邊,大燕也是逢年過節地不停地向乾國加歲幣,故意撩撥乾人情緒。
所以,
是大燕這邊將和約文書當作擦屁股紙。
但怎麼說呢,
強國,
自然就有不講理的資格。
燕皇的態度,
很清晰了。
下面兩個年輕人一唱一和,
他當真了,
他也發怒了。
言外之意,
在座的諸位,
你們看明白了麼?
大燕朝堂,君權之盛,遠遠超過往昔;
因為古往今來,做臣子的,有太多太多的辦法可以制約得了自家的君主。
而權力的核心,則是兵權。
想那乾國官家,想要動上京禁軍,想要動三邊,也得等到燕人打過來了,趁著這股子東風才能真正下手刮骨療毒,擱在以往,饒是他身為官家,也怕倉促下手引起下面的反噬。
因為除了開國帝王,後輩天子,是很難掌握真正的兵權的,就是在外領兵的將領,他們本身,其實也有著各自的交際人脈網格,大家會自然而然地團結在一起,去抵消來自天子的“生殺予奪”。
而在燕皇這裡,
他可以說沒有軍權,
因為大燕最能打的兩支軍隊,也是每年吞噬掉泰半糧餉的兵馬,其實並不在他的手上。
但偏偏那兩位真正執掌大燕兵權的人,沒有絲毫要謀反的架勢,且一直堅定不移地站在燕皇的身後。
兵權是下放了,但君主的地位,卻被無限地拔高。
這是一種很匪夷所思的現象,但卻真實地出現了。
你可以說這種權力架構,極不穩固,甚至,有些過於想當然,任何一個但凡正常一點的皇帝,都不會去選擇這麼做,甚至會本能地去扼殺這個苗頭;
但奈何,
當今燕皇,
確實是一言九鼎。
門閥去除之後,朝堂勢力空餘了一大片,這位天子,可以任意地選用自己的人去填充朝堂。
再加上趙九郎當百官之首,卻又極為聽命於燕皇,在大燕,可以制約君權的要素,基本不存在,他,就是獨夫。
下一刻,
趙九郎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