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連聲說“應該,應該。”
不久,往來這一帶的山民、客商,甚至衙門的官員,都知道龍巖村有個茶棚,施茶以便行人。此事便傳開了。
在往來茶棚的諸多路人中,有一位客商,姓徐,對農旺年的善行義舉十分敬佩。這天,徐先生從荊襄驛道回到南頤縣,剛好經過茶棚。
“明明是一個茶棚,為何稱三濟堂?”喝了口茶水,徐先生試探性地問。
農旺年胸有成竹地說:“雖是一個小小茶棚,但日月可鑑,這三濟嘛,一劑民,二劑地,三濟德。”
“那何為劑地?”徐先生覺得其它“兩劑”還好理解,唯獨這“劑地”有疑惑,故如此問。
農旺年對“劑地”有自己的想法:“客官剛才喝的茶水,就是我家千年茶樹所賜,你說,是不是地在劑人呢?”
“原來是這個意思啊,蠻深奧的。”徐先生眼前一亮。
農旺年繼續解釋道:“地利物,物利人,如此迴圈往復而不絕。”
“真是高見啊,佩服!”徐先生禮貌性地拱拱手。
“客官可是道上跑的人,我只是一個山野村夫,哪值這般禮數。”
徐先生既有些好奇,又來了興趣,便追問一句:“何為嗜茶?”
“真嗜茶者神清。”農旺年張嘴就來。
“真是山野出賢人啊!”徐先生髮自內心地感慨道。
農旺年也像遇到知音:“客官才是高人!”
經過這麼一番尋問後,徐先生有心與之結為兄弟,他尋思了一會,就直截了當地說:“你比我年長,我稱你為兄,你叫我弟,如何?”
這來的有點突然,農旺年稍微定了一下神,說道:“承蒙客官看得起我這山野之人,那老弟叫什麼?哪裡人?”農旺年已經接受了這個提議。
在這山裡來來往往的路人中,能夠結識像徐客官這樣明理通達之人,他也十分樂意。
“我叫徐才運,家住鳳山鎮,老兄呢?”徐才運笑眯眯地說。
“我叫農旺年。”農旺年像是受到了感染,也跟著徐才運笑起來了。
就這樣,兩人開始稱兄道弟了。從此,徐才運與農旺年常來常往,志趣相投,相處甚歡,慢慢就成為至交。
吃過晚飯,見父親得空,農敬堂心裡多少還存有疑惑,就問道:“父親,當初為何搭個茶棚?”
“你爺爺在世時,每年新茶出來後,就分發給附近的村民,不收分文。你爺爺告誡後代,要多做好事,這叫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農旺年道出搭茶棚的初衷,同時也是在告誡自己的兒子,要明白積善如流的道理。
農敬堂回答道:“父親,孩兒記住了。”
一日,縣官派來一位當差的,看了茶棚後,說:“你這是為何?”
農旺年說:“施茶水以解路人之渴,消除煩躁。”
當差的接著又問:“你家並不富裕,這是何故?”
農旺年回覆道:“世人顧以為小善而不為,至有大善而力又不能為,將終生不為一善乎!”當差的聽後,點頭稱是,也就不再追問,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