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喝個二十年墨水,誰看得懂?
大眾文學是給中產,或者有一定思想的底層看的。
“有教養就是不大驚小怪。”
你看朔爺這句子,喝不喝墨水都看得懂,只是理解不同。
而網路文學,是給普通人看的娛樂小品。
“老蒼那貨又斷更了。”底下肯定有人評論,“開罵!”
這才是普通人的常態,他們沒精力思考那些拐彎抹角的嚴肅文學,也不善於思考大眾文學裡的深層寒意。
直給就完了!
簡單明瞭,娛樂中表達筆者要表達的東西。
你說它沒營養,沒深度?
可是,它的資訊量其實一點也不少啊?
至於批評它傳遞不正確的價值觀?
屎殼郎才天天盯著屎呢!有傳遞正確價值觀的,而且還不少呢!
咳咳!!比如老蒼,對吧?
況且,文學其實有一個特性是無可阻擋的。
那就是,隨著時間和文明的不斷推移,文學是呈現不斷下放的趨勢的。
無論中外都是一樣的軌跡,從最高處,逐漸下放,普及到普通人這裡。
無論中外,回首歷史就會發現這條軌跡。
文學最初是什麼?
是文字。
文字是幹什麼的?祭祀和記錄。
早期的文字,那是祭祀和統治者專屬的,大臣都不一定擁有使用權。
當文字衍化完成,自然產生了文學。
可是,這些文學又是什麼?
是詩、歌、策、論!
詩歌是祭祀所需,策論則是權柄所至。
所以,中國早期的文學是《易》《春秋》《論語》《詩經》《道德經》……
再往後,文學從統治者和祭祀中下放到文人手中。
於是,唐詩、宋詞成為了文學主流。
不再嚴肅,文人拿它來取悅自己,抒發騷情。普通老百姓依舊沒有參與度,只有附和的份兒。
到了元朝,漢儒勢微,文人當不了官了,只能靠文字來混飯吃,於是放下身段取悅權貴富人。
就有了元曲。
元曲其實就是戲曲劇本兒,普通老百姓依舊沒參與度,沒錢你看什麼戲呢?
到了明朝,進一步下放,話本開始盛行,也就是。
當今存世的古典,包括四大名著,大多出於明朝。不光富人能看,識字的普通人家也有看的資格,可依舊不是窮人消費得起的。
到了大清就不提了,別說文學了,對於華夏文字、歷史都是一場災難,堪稱退步。
齊磊尤其不喜歡清朝,可能有人認為他狹隘,滿人也是中國人。
不是!!
齊磊對滿族沒有任何偏見,甚至清朝做的很多被後人詬病的事,齊磊也認為是正常的王朝統治手段罷了,沒什麼可批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