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諸位燕國朝堂大佬在此時,終於回過味兒來了,他們並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去吃驚於怎麼一封來自南望城大皇子的摺子,討論來討論去,最終,居然引申到了:
請陛下發兵討伐乾楚!
因為這裡是御書房,
因為這是在御前,
因為陛下就坐在那裡;
在朝堂浮浮沉沉這麼多年,大傢伙的政治敏感度自是不需多提,先前六皇子和平野伯那近乎是明擺著的雙簧,可能並不是他們的演技差了,而是他們只是想提供一個由頭,一個契機,或者叫,一個說法。
至於提供給誰……還能提供給誰?
其實,國戰嘛,從來都是我想打你,然後找了個藉口,因為如果我國力不如你覺得打不過你,我會有無數種藉口去不打你。
國與國之間,向來是弱肉強食,這一點,在場的大佬們不可能不清楚。
陛下,
是準備發兵了。
在大燕財政格外緊張近乎只能拆東牆補西牆的情況下發兵。
一時間,
在座大人們之間目光快速交匯。
就是先前站出來主動“不懷好意”的王煉,在此時也沒有再開口說話,因為先前針對鄭凡,並不是說他想要去針對,而是他清楚,陛下不希望自己麾下的大臣們是鐵板一塊和和氣氣,現如今六皇子勢大是不假,但太子剛剛領了監國之責,總得讓陛下看到朝堂裡,是有真正說得上話且有分量的人物願意站在東宮那邊的,否則就是不給陛下的“監國”面子。
但接下來,
當矛頭再度交託到陛下手中時,
大傢伙到底該如何發言,到底該如何去表態,就需要多多思量了。
因為他們得看陛下的態度。
陛下如果呵斥他們倆,
那大傢伙就可以跟著“落井下石”,或者“撈一把”,總之,有的是手段把眼前這一切給“推”過去。
陛下如果笑罵他們一句,
那大傢伙就可以稍微提一點兒意見,打著幌子勸阻一下陛下,因為所有人都清楚,在此時再次發動一場大戰,意味著大燕將要承擔怎樣的風險。
陛下如果很認真地發問於他們,
那大傢伙就只能當泥胎了,因為不敢和陛下的意志徹底違抗。
當然,
若是陛下……
“砰!”
燕皇的右手,猛地拍打在御案上,沉聲道:
“乾楚二國,賊心不死,兩國已達合約,竟然背信棄義,妄圖三年後齊齊發兵犯我大燕,真當朕,真當大燕滿朝諸公,都是泥捏的不成!”
明明是很明顯的雙簧,
最直接證據居然是平野伯一人的話語,
雖然他確實是見過大楚攝政王和大乾官家,整個天下,見過這麼多皇帝的人,也挑不出幾個了。
但僅僅是一人之言,就要發動國戰?
至於什麼背信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