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還留有著作傳世。
朱雄英看向岷江中的大水,開始琢磨大事。
……
另外一邊。
幾名年輕儒生,正好奇地打量著四川景色。
吳中,楊榮,楊士奇,楊溥,四人都在。
在太學中學習兩年,他們也到了該實踐的時候,這次他們以皇長孫朱雄英的伴讀身份,專門來川蜀之地學習的。
“不意川蜀竟有如此多的良田。”
楊榮感慨道。
“可惜廣元古棧道山路難行,否則我大明可對此地大治。”
楊士奇也附和。
這四人都是太學學子之中,成績比較拔尖之人。
所以,都被朱雄英帶來,前往四川和雲南實習。
先從小吏做起,做出實幹成績,考核之後,再行分配。
吳中卻道:“元初,此地無城壁棟宇,若與我成都府一縣,我必能重現益州富庶。”
楊榮少年心性,哈哈笑道:“哦,吳中你如此自信,那我也要稟明太孫殿下,求得留蜀中,為蜀中一縣丞,與你比比看!”
楊士奇翻了個白眼,道:“你等資歷,做個糧長都夠嗆……”
似他們這般計程車子,此次朱標和朱雄英足足帶來了數百人。
朱標等人過來,也從陝甘和山西帶著大批移民,用官船裝載前來四川,其中還有許多北方地方府學推薦出來的優秀士子生員。
這些優秀士子生員,多是有才名,然後配合大明官府,在移民和徵收賦稅做的出色的優秀人才,皆是實吏,並非是誇誇其談之輩。
這次朱標北巡,對於大明意義深遠,尤其是糅合南北方的矛盾。
重點就在吏治上了。
去北平,則是抽調了許多國子監和太學士子。
從北平去山西,則是從山東,河北抽調士子。
到了陝西,則是用南京與山西河南士子,再將陝西的府學優秀學生,和糧長收賦稅做的出色的生員,全都抽調來西南成都等地為官。
其實大明早已經有官員迴避制度,一般不在自己出生地當父母官,但是如此大規模的任用南人做北官,北人做南官,還是從基層小吏就開始替換,還是頭一次。
這般用人,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派遣過去的官員,不會和山東,江南等地一樣,官員和鄉紳要麼同宗同族,要麼官員在獲得官身之前,商賈鄉紳就對他多加資助,助他揚名,有利益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