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大慶殿朝會。
三司使張方平上奏曰:“官家,臣奉命與王堯臣、王守忠等人總皇佑四年天下財富收入,凡金銀玉器絲帛等皆在其數,共計一億兩千六百二十萬貫,然而國庫現存不過800萬貫。”
包拯上奏曰:“官家!臣觀大宋之弊端,在乎三路,而河朔為甚,冗兵耗於上,內則至國庫虧空,外則至生靈困敝,朝廷每歲稅收不減,然則剩餘了了,故臣建議官家對於裁撤禁軍一事,應該早作決斷。”
韓琦上奏曰:“官家!近幾年來,屢次撥款內藏庫以貼補國庫,然則如此一來,內藏庫遲早耗光,待那時,官家又將何以撥,故臣附議裁撤禁軍。”
朝廷這些日子以來一直都在商議裁撤禁軍之事,但裁撤容易,妥善安排就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趙禎問道:“韓卿,現今開封府排除上四軍還有多少禁軍?”
韓琦回道:“回官家,開封排除上四軍六萬人,以及年前派往廣南南路的一萬人,現今還有四百五六指揮,共計22萬人左右。”
樞密副使王堯臣上奏道:“官家!若按照太子之法,裁撤五十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禁軍者,這22萬人總共得裁撤近四萬人,如果再對體質進行挑選的話,那麼總計需要裁撤近六萬人。”
“朝廷可有什麼法子遣散這六萬被裁撤計程車卒?”
趙禎問道。
龐籍出言道:“官家!現今國庫不足八百萬貫,朝廷還需要不少開支,若再拿出一部分錢財來安置這六萬士卒及其家屬,只怕國庫將難以負擔。”
“太子!裁撤禁軍之事,是你提出的,對此你有何良策?”
趙禎想著也不由得頭疼,他的內藏庫雖然還有些錢財,但若事事都撥款,只怕很快就會消耗光。
趙昕笑道:“父皇!我大宋其實還有一地,安排近百萬民眾綽綽有餘。”
“太子莫不是說廣南南路?”
趙禎反問道。
“父皇!兒臣所言的並不是廣南南路,而是更為富饒的流求。”
趙昕回道。
“曾卿,素聞你博覽群書,今日給朕說說這流求吧!”
趙禎朝著曾公亮問道。
曾公亮想了一下,起身回道:“官家!三國時,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水軍渡海到達此島,設州立縣,成為夷州,然而不到一年,因為水軍士兵不適合此地,最終被迫放棄此地。”
“這座島暫且稱為流求島好了,島上可有原住民?”
趙禎問道。
曾公亮奏道:“官家,據臨海水土誌記載,夷州在臨海郡東南2000裡,當地氣候炎熱,沒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種植五穀,多產魚肉,紡織細布,冶煉銅鐵。居民為在高炎熱氣候中儲存食物,把魚肉滷在在大陶罐中,不僅自己當作佳餚,還用來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決定,女孩子出嫁後都要打掉上面的門牙。居民分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領。首領召集民眾時,用木棍敲擊中間掏空的木頭,聲音可傳四、五里遠,居民聽見後紛紛趕來。打仗時將敵人的頭砍下來,掛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幾年都不摘下來,以彰顯自己的戰功。”
“如此說來,是蠻荒之地啊!”
趙禎恍然大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