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們共有六人,他們來到近處,一起向耶律敵烈行禮。
為首一人叫蕭雲說道:“大王攜雲九州歸附,此高義如海,我等末學之輩,深感敬重,故而行禮而拜。”
李穆解釋道:“他們是參加春闈計程車人,正相聚前往汴京。”
耶律敵烈訝然道:“你們如何得知這一切的?”
蕭雲道:“我等是從《山西日報》中得知的。”
耶律敵烈來了興趣,說道:“可否借我一觀?”
蕭雲道:“便是贈予大王亦無妨,這是在下自己抄錄的,不如出版的工整,還望見諒。”
山西日報自然是朝廷報紙的衍生之物。
五代期間,相比中原混戰不休,江南、吳越、巴蜀少有戰事,以至於文風鼎盛。
杭州、金陵、成都號稱三大印刷業中心。
中原整合了三地的印刷技術,造紙技術,令得印刷造紙更加便利節約。
報紙也因此推廣於朝廷的各地州縣。
這報紙除了花錢購買以外,還允許士人學子往各地的進奏院抄錄,給真正貧困學子瞭解天下大勢的機會。
耶律敵烈從蕭雲手上接過《山西日報》,與蕭雲一行人道謝之後,便上船去了。
李穆給他們準備的渡船很是平穩,耶律敵烈並未感受到劇烈的搖晃,找了個地方看著手上的《山西日報》。
他並沒有刻意挑選自己的那一部分,而是一點點的細看。
這第一篇文章居然是盧多遜寫的政策總結,這文章寫的是白話文,簡單易懂,他看得很是舒服。
主要介紹了今年山西的小旱情況,也寫明瞭旱情因為朝廷治河,建造水車的緣故,並未受到大的影響,並沒有造成小旱成大患的情況。
肯定了各地官員的工作,提出了修壩建堤清淤的任務。
這種工作總結,在後世那是再常見不過了。
只要是個官,隨口就能來幾句。
可在古代真不多見,因此耶律敵烈見狀是歎為觀止,心道:“此事傳開,百姓們還不賣力響應朝廷的號召?”
這設身處地一想,耶律敵烈頓覺自己就跟蠢豬一樣。
契丹人深受漢化影響,中原百姓有義務勞役。
契丹同樣也有,契丹百姓分為牧民與農民。
牧民需要承擔修橋、築路、治河、搬運官物等工作,而農民則負責驛遞、馬牛、旗鼓、倉司、運輸、保管官物等任務。
別想著到了古代安安心心地就能生活,身為公民百姓,有義務免費為國家出力。
這義務勞動,顯然存在著被迫的情況,百姓極為抗拒。
中原透過報紙的方式,將目的意義說給百姓聽,對於徭役自然大有好處。
耶律敵烈暗自感慨,要是自己有一半這能力,雲中的道路何至於幾年未修整好?
他繼續看下去,第二頁居然是一封表彰的文章。
表彰一位叫蒲德的燒煤工人。
中國古代對煤炭的開發,領先於世界。
東漢班固的著作《白虎通·封禪》中就有詳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