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渥、吳懷恩覺得有理,按兵不動。
然後劉保興慘敗溱水河畔,巨象軍臨陣投敵,英州失陷。
潘崇徹針對局勢,又做了一通分析。
然後表示“中原大勝之後,必然會乘勝追擊,攻打興王府。興王府經過朝廷歷代發展,堅不可摧,中原需就地伐木製造攻城器械,至少月餘間不會有危險。我們可尋機截斷中原後勤,反攻英州,配合興王府將中原擊潰。”
潘崇徹再次說服了李承渥、吳懷恩,繼續按兵不動。
任由潘美攻取了興王府。
又一次的軍事會議。
李承渥、吳懷恩面如死灰,表情焦慮。
他們已經得到興王府落陷,劉鋹逃往海上的訊息。
他們的家在興王府,這興王府落陷,家人都落在了敵人的手上。
他們帶來的八萬禁軍亦是如此,軍心已經開始動盪。
潘崇徹老淚縱橫,悲呼道:“千錯萬錯,皆是老夫之錯。現今興王府失陷,陛下逃往海外,生死不知。老臣愧對先帝,今潘美派遣周茂元前來勸降。老夫深受皇恩,願意與朝廷共存亡。欲殺周茂元祭旗,二位將軍,可敢與老夫一同效死?”
他義正嚴辭,一副忠心不二的模樣。
李承渥、吳懷恩皆是緘默。
吳懷恩雖是宦官,早年也是一員善戰之將,在劉晟麾下,他統兵攻楚,拔賀、昭,桂、連等十一州之地,但自從跟著劉鋹以後,沉迷享樂,已不復當年之勇,沉迷斂財,膽氣不在,懼死惜命,勸道:“潘帥不必如此,此非潘帥之過。一切都是因禎王激進,貿然出擊導致了結果。若禎王能夠聽從潘帥計策,按兵不動,焉有今日之敗。”
他們都很信服潘崇徹的全盤戰術,之所以造成今日局面,在他們看來全是劉保興跟劉鋹的無能導致的。
潘美一切算計都在潘崇徹的預計之中,是劉保興跟劉鋹壞了全盤大局。
吳懷恩不敢明說劉鋹的壞話,只能甩鍋於劉保興。
李承渥亦道:“潘帥無須自責,今日情況,非潘帥之過。”
他猶豫再三,鼓起勇氣說道:“不如應了周茂元所請,歸降了中原?”
潘崇徹意外地看了李承渥一眼。
李承渥、吳懷恩兩人,前者忠義悍勇,對於嶺南朝廷忠心耿耿,而吳懷恩貪婪惜命。
潘崇徹一直覺得吳懷恩更加容易鬆口,已經做好說服吳懷恩,襲殺李承渥的準備了。
不想最先提出投降的居然是李承渥。
其實讓李承渥心底亦在滴血,在韶州死戰到底,他不會皺一下眉頭。為了嶺南,他可以不惜生命。
可如今中原拿下了興王府,將他的家人都俘虜了。
這讓李承渥坐不住了。
劉鋹的腦殘理論是隻要屬下願意為自己自宮,就不會顧及子孫,只為他一人盡忠。
可實際上呢?
那些無後的宦官不在此列,已經有了家室的人自宮之後,對於不可替代的家人會更加的關懷。
李承渥為了向劉鋹表忠心,割了自己的蛋。他知道已經無力生育,家裡的兩個兒子是李家最後的血脈,對於他們更加的愛護。
李承渥可以一死,但無法坐視延續血脈的兩個兒子因自己而死,以至於李家絕後。
興元府的落陷,逼得李承渥在家國之間必須做一個選擇。
毫無疑問,南漢這個國家,不值得李承渥為之犧牲自己的家。
潘崇徹還待說話。
吳懷恩見李承渥率先提出了歸降的意思,也不藏著掖著,勸說道:“潘帥,安有君王自己棄國而逃的道理?劉鋹此人庸懦,不能治國,嶺南百姓苦不堪言,不配為君。潘帥有大才,何必固守愚忠?嶺南本屬華夏,中原天子英明神武,可比秦皇漢武,潘帥不如擇木而息。”
兩人不知潘崇徹底細,居然反勸說潘崇徹歸順中原了。
潘崇徹見兩人言語真誠,勉為其難地答應下來。
韶州這十萬大軍歸順,整個嶺南就再無像樣的力量能夠抵禦中原大軍的征伐了。
雖然逃了劉鋹,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但面對潘美的檄文,絕大多數的南漢官員都選擇了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