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將軍頓了頓,醞釀片刻,沉聲道:「為了刺殺唐皇!」
列昂提和蒲希密即便早有猜測,臉色還是變了:「當真?」
楊再威則道:「辦不到!」
他沒有長篇大論,但以世間頂尖的實力,作此判斷,已經勝過千言萬語。
「你們沒有親眼見過飛天之舞,不知道此舞有著難以描述的魔力……」
阿布將軍道:「何況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配合,有了那個人,行刺唐皇絕對可以實現!」
楊再威皺起眉頭:「你不能一次說完嗎?誰敢作此謀逆之舉?」
阿布將軍深吸一口氣:「大唐的太子!」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包括小黑。
但驚訝過後,又是異口同聲的質疑:「不可能!」
阿布將軍道:「皇權爭位,向來如此,值得大驚小怪麼?」
楊再威雖然二十年沒有回國,但來到大食後,也關注過大唐的情況:「唐皇有三子,都是與皇后所生的嫡子,後面兩位皇子難以與胞兄爭奪儲君之位,太子五次監國,每次握有實權,培養班底,甚至連內衛的調派,都被唐皇允許,這樣的儲君,誰能與他爭位?」
阿布將軍道:「但這些年來,唐皇沉迷修道,逐漸不理朝政,任由寒門新貴和高門大族衝突,且再無對外進取之心,按壓戰事,如今唐軍將領,也
多有對唐皇不滿者,偏偏唐皇身體康健,讓他主動退位,還不知要十年二十年……你們難道不知道,「天可汗」是如何成為君王的嗎?」
蒲希密和列昂提對視一眼。
和歷史一樣,李世民的天可汗至今還在周邊各族傳播,許多小部落至今都不知繼任者,還認大唐的聖人是李世民。
而如蒲希密這樣的大食總督,列昂提這類學者,也對於李世民的上位有所瞭解,不比漢人重孝道,在他們看來,李淵昏聵,李世民英明聖武,逼父退位是理所應當。
那麼對於如今的大唐來說,李弘如果真的沉迷修道,不思進取,還任由朝堂矛盾激化,隱患重重,效仿太宗,以子代父,也是理所應當。
阿布將軍做出最後總結:「我原本也想不明白,以內衛統領的權勢與地位,為什麼要與我大食勾結,做唐人的叛徒……」
「現在才徹底想清楚,這一切都是為了千秋節,唐皇的誕辰!」
「與我暗通訊息的內衛統領,根本是得太子指示,定下了這個裡應外合的篡位計劃,他們不敢背下弒父弒君的罪名,要借使節團的名義,行刺唐皇,再順理成章地對我大食宣戰,滿足唐人武將和高門的需求,開創屬於太子的時代!」
聽著這近乎嘶吼的聲音,連楊再威都半信半疑起來。
二十年前,他見證過武后與李弘的暗鬥,對於這種皇家間的權力之爭,體會更深。
但楊再威在看過李彥飛昇時,李弘的真情流露後,覺得唐皇仁德,太子聰慧,有著皇室中少見的情誼,是不會步武氏後塵的。
二十年後,他動搖了。
人是會變的……
尤其是坐到了那九五之尊的寶座上,什麼親情,什麼仁心,都會逐漸在權力的衝擊下消磨殆盡……
小黑則踱步到窗邊,看向東方的長安。
也許阿布將軍認為他的推測極有邏輯,但終究是外人,霧裡看花,不知道李弘父子的性情與經歷。
所以相比起楊再威的動搖,小黑選擇相信。
當然,她也沒有對阿布將軍的推測一言否定。
而是準備貫徹之前的決定。
入長安。
親眼見證。
唐皇與太子,是終究在至高無上的權力影響下,迷失了本性?
還是打破大唐皇族的魔咒,給予後人一份彌足珍貴的效仿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