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聽此言,魯公姬同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鋒線弱兵把守,精兵居後觀戰,敵可輕易掃除外圍屏障,而失卻鋒線牽引制敵,敵則可籠軍專取主城,如此行軍佈陣,直若將城拱手予人,由是顫言道:“將軍亟意如此乎?”
魯將曹劌執慰言道:“君上勿憂,且看卑職用兵,如若不勝,請斬我頭!”說罷,奉上魯君配劍。
見此,魯公姬同按下長劍,誠言道:“將軍大膽用兵即是,一切後果盡由寡人承擔!”
魯將曹劌執劍拜謝,魯公姬同申手相托,進而與之倚城眺望。
不到半個時辰,魯軍調停完畢,齊公姜小白駐陣前,觀之城中魯軍一陣騷動,已做好接敵準備,而至最後,僅一部老弱病殘開出城來,進駐城前壕溝
齊公姜諸兒淡淡笑之,自顧言道:“不堪一擊!”由是一聲令下,隨即鼓角長鳴,齊軍受命全軍出擊。
魯軍先鋒因之皆為老卒,與之精悍齊軍對陣,出陣較勇無異送死,是以只得憑藉壕溝之利,使之強弓硬駑射擊阻敵。
遭遇箭雨襲身,齊軍稍有損失,然則鐵蹄之下,魯軍老卒難有作為,不多時,齊軍便已殺至跟前。
但見壕溝之內積積有寸餘深黑油,魯軍老卒衣衫不整駐立溝內,滿身油汙盡無一後退,持械憑險與敵死戰。
謂之魯軍到死不離壕溝,齊軍無奈,只得下馬入坑與之搏殺,而失卻兵車戰騎,齊軍戰力大打折扣,加之壕溝狹窄兵力伸展不開,竟為千餘魯軍老卒擋近半個時辰。
終是寡不敵眾,魯軍老卒接連倒於齊軍利刃之下,戰至最後僅剩百餘來人,為之齊軍分隔包圍於壕溝之內,眾皆相視輕笑,不約而同取出火石,接連引火自焚,百餘火人四散予敵索命,遠而望之直如烈火煉獄,謂敵渾然不知死為何物,似此如何與戰?齊軍紛紛逃離壕溝。
約過一刻,魯軍老卒以死明志全軍覆沒,犧牲之時竟以軀體為薪,引燃溝內黑油,燃起一道三丈火牆。
內城官兵見之,無不氣血上湧,幾欲待出城,為其報此血海深仇,魯公姬同亦側首問日魯將曹劌:“外線既失,甕城告急,兩千童子軍難擋大敵,當速遣精兵應援!”
魯將曹劌竟未予以理睬,隨言嚴令道:“未得軍令,不得出戰!違令者,斬!”
時近晌午,外線火勢趨見稍和,齊公姜小白遂命三軍滅火向前,直抵達甕城門前。
齊公姜小白舉目而望,只見守城將士皆為十五六毛頭小子,遂恨言道:“魯人喪心病狂,竟使孩童為軍,如此休怪寡人心狠手辣,今便教汝斷子絕孫!”說罷,引劍前指,戰鼓復鳴,齊室三軍出而取城。
甕城雖小,然則佔盡地利,飛箭似蝗遮天蔽日,齊軍一時竟未佔的便宜。
如此鏖戰又近半個時辰,付諸千餘將士性命,終得扣開甕城門,齊軍即如潮水搬湧進甕城。
未過多時,卻見齊軍又退了出來,透過城門望去,只見只見百餘半大小子挽手相連,以一己肉身充當城門阻擋齊軍入,城上飛箭則無分敵我落向眾人頭頂。
人皆是為求生而戰,眼下魯軍則是為求死而戰,齊軍氣餒一度不敢再戰,齊公姜小白只得嚴令三軍向前,親自領軍衝鋒。
見之君上領頭上陣,齊軍銳氣稍復,緊隨而出。
又是一番血戰,齊軍仰仗人多勢眾,終得踏平甕城,魯室兩千童子軍飲恨而終。
父喪子斃,長勺魯軍無不切齒溢血,或恨齊軍殘暴,或恨曹劌無情,只欲出城與敵一決生死。
魯公姬同望敵悲呼:“連失兩陣,外城、甕城皆陷,主城危矣!”
魯將曹劌緘言視敵,面色肅穆難窺心徑。
外線掃清,甕城勘平,主城即在眼前,齊公姜小白遂令三軍重整旗鼓,以備與敵爭奪主城。
不消一刻,隨之戰鼓三響,齊軍緩緩逼近城頭。
觀之此景,魯將曹劌終於發聲,擎劍謂眾言日:“齊人無道,戮我父兄,弒我子弟,血海深仇,在此一戰,謹望諸君隨我死戰!”
魯軍聞言怒吼,聲震九霄,三呼而歇,全城復歸寧靜。
齊軍不知其所以然,遂將步履放緩,四下張望,只見城門緩緩開啟,除此別無異樣。
過之少頃,魯軍戰鼓雷鳴般響起,魯將曹劌一馬當先衝城門,隨之數萬魯軍湧出,毫無陣法可言,盡如餓狼般撲向齊軍,若不予敵索命,若不尋敵求死,一往無前,無計生死。
與魯兩戰,謂敵求死戰法,齊軍早己戰意全無,此際突遇魯軍來襲,不待接戰即告全線潰退。
數月磨礪,終於得戰勝齊軍,魯將曹劌勒馬止行,望之齊軍敗退身影,心緒萬千。
長勺一戰,魯室天下揚名,中原紛爭,愈演愈烈,欲知詳情,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