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患者的骨折型別,能不能透過手法復位解決,這是認知和操作雙重層面的問題,但是,方子業的記憶中,似乎沒有找到合適的病人,可以透過手法復位加石膏外固定術來處理。
如何評估,這與骨折的治療原則有關。
骨折的治療有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康復。
康復大同小異,每個人各有不同,最重要的點,就是復位和固定。
復位的形式,大體上就可以分為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這兩者的適應徵各不相同,一般而言,手法復位禁忌症的患者,必須採用手術復位。
而一些特殊的手術復位禁忌症的患者,最好採用手法復位。
聽起來是悖論,但實則,一般手法復位禁忌症的患者,就是手法復位後,石膏外固定術,無法達到固定效果,因此必須藉助手術復位,用鋼板螺釘或者髓內針內固定來達到固定效果的。
而手術禁忌症的患者,則是一些患者,無法耐受手術治療的衝擊,手術風險極高,基本上一做一個死,在這樣的情況下,那麼你不手法復位,就只能讓患者躺著自由發揮恢復程度了。
那基本上也就是躺死在床上的份兒。在這樣的情況下,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屬於是姑息性治療,盡力治療,恢復看緣分,反正不能手術,手術了就下不來臺。
薛濤聽到這裡,濃眉一展,好笑起來,彷彿是終於戳到了方子業知識盲區的快感——
“子業,這你就不知道了吧?”
“那你還真別不信,這位黃醫生啊,是吳主任私交非常好的副主任醫師,本來是中醫出身,現在是在民大醫院的創傷外科裡面,當創傷外科的副主任。”
薛濤說到這裡,微微拱手:“黃主任師從我們恩市最牛的中醫泰斗,陳老醫生,雖然陳老醫生如今已經不在恩市了,可黃主任卻是學到了陳老醫生的跌打損傷的精髓。”
“骨折治療這一塊,在我們現代醫學認知範圍內,無法手法復位的,他還真可以透過手法復位解決,並且達到功能甚至解剖復位,且復位後,以石膏外固定術,能夠達到固定的效果。”
兩個陌生的名字,被方子業記住。
黃主任,陳老醫生,中醫。
這是不是自己師父下鄉前交待的那位大牛?他都惹不起的大牛。
“奧奧奧……”方子業有點佩服地點頭。
他對中醫不懂,也沒有系統化的學習過,但也很崇敬。
無他,方子業自己的爺爺被恩市的一位老中醫搶回了一條命,還有自己的一個舅舅,也是在中醫那裡得到了良好的治療和處理。
中醫不假,但好中醫難尋。市面上見到的更多的中醫,都是隻讓你面板感染的賣狗皮膏藥的人,這些患者,方子業在中南醫院時有看到,面板潰爛得讓方子業覺得可憐……
薛濤回到了電腦面前,然後繼續說:“吳主任和黃主任私交很好,聽說當年啊,就是好朋友,只是各自走的路線不一樣,如今自然私交也沒拉下。”
“民大醫院的創傷外科之所以近些年可以蓬勃發展,就是黃主任的功勞,但是呢,因為沒有特別的科研產出,所以一直晉升正高的主任醫師差了點東西。”
“當然,黃主任也比較年輕咯,職稱也升不了那麼快。”
“我剛來工作的時候,也是不信,心說,那麼多大專家和教授定下來的手術適應徵和手法復位適應徵,能是你能左右的?”
“可後來才知道,現代醫學裡面的手法復位術啊,上限固定了手術適應徵和手法適應徵的相對侷限性。”
“我記得是哪一年年會期間,一位教授提到過這件事,他說手法復位的禁忌症和適應徵啊,是與個人相關的。你不會,那麼就算是A型骨折,也是手法復位的禁忌症,是手術復位的適應徵。”
“但如果你會的話,那麼B2.3型骨折,甚至C型骨折,都可以透過手法復位來解決。”
“然而,手法復位之所以比較難推廣,好像是中醫的診斷方式與現代醫學的X線很難對應,且有人做過實驗,同樣型別的骨折,同一個醫生去處理,結果還大相徑庭,就很蹊蹺。”
“一個小小的手法復位,卻是把中醫和現代醫學都掣肘住了,也是蠻搞笑的。”
方子業靜靜地聽著,仔細琢磨,覺得薛濤說得有道理。
可更仔細琢磨,又覺得薛濤轉達的那位教授的說法有點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