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公之計,欲滅三韓不難!欲安三韓,不易也!”
“休斗膽獻策,請行【文種七策】,減丁削戶,斷其根本。”
“待三韓戶口亡半,方可教化之,而後移其風俗,換其種姓。”
“如此,百年之後,再無三韓!”
“卑職深知此策有傷天和,但為中國之民懇請明公行之。”
“皇天后土在上,此計若行,萬般不祥,皆歸我身!”
“願明公深思一二,管休謹拜表以聞。”
翌日,帶方縣寺內。
當魏哲看到管休這封書信後,頓時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即便是戲志才看完之後,亦是忍不住感慨道:
“此人真毒士也!”
想起初見之時對管休的輕視,戲志才頓時面露慚愧之色。
然而魏哲聞言卻搖了搖頭,長嘆一聲道:
“此人,真國士也!”
話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載,文種曾經為勾踐獻“伐吳七術”,然而勾踐只用到三條就消滅了吳國。
故此勾踐在賜死文種時,才會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且不說文種死前是什麼心情,重點是他的“伐吳七術”確實陰毒。
尤其是第三策:
借其糧,還之以蒸谷。
什麼意思呢?就是人為製造旱災、糧荒。
一旦被處理過的糧食大量流入三韓,並且被東夷人種下,那麼後果可想而知,來年必定會顆粒無收。
能想出這種計謀,文種確實堪稱是戰國第一毒士。
不過吳越之戰乃是華夏內鬥,稱文種是毒士倒是不過分。
但如今管休針對的卻是塞外蠻夷,是在替華夏之民開闢生存空間。
如此一來,那便是貨真價實的“國士”了!
所謂“彼之英雄,我之寇仇;彼之仇寇,我之英雄”便是如此了。
見魏哲如此一說,戲志才想想亦是深以為然。
於是現在就只剩下一個問題:要不要聽從管休的建議?
畢竟管休如今身處塞外,自然沒辦法處理糧食,只能帶方縣完成。
如果真要按照管休的建議來,那麼有些地方就要做些改動了。
一時間,所有的壓力頓時落在了魏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