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的分兵之計雖好,但卻也是暗藏風險,倘若再往東萊郡分兵一部,老師手中所剩的兵力將不多,一旦發生了什麼變數,便是想要設法彌補都是極難。”
“因而,孔明之計看似穩妥中正,實則暗藏兇險,不宜用之。”
“當下,該以不變應萬變,看似是曹仁在設法拖延時間,拖延到冬季我軍不得不退兵,實則天時人和盡在老師之手,拖到冬季反倒更為有利。”
諸葛亮聞言,眉頭微皺,道。
“一派胡言,一味等待,戰機只會延誤,而等不來良機。”
“倘若衛將軍奇襲東朝津失敗,又當如何?等到曹操援軍抵達,屆時縱有天時相助,繼續奮發重新開闢東萊郡的路線將更為困難。”
司馬懿眯著眼反駁道。
“依我看,孔明之策才是影響北伐大業的隱患。”
“正是需顧忌偏師難有建功的可能,當下方才需要求穩等待,須知分兵越多,往往破綻便會越大。”
“若是曹魏已漸漸摸清老師所掌握的實際兵力,一邊死守淳于城,一邊憑藉地利設下埋伏,將貿然分兵往東萊郡的偏師覆滅,又該如何?”
諸葛亮沉聲道。
“你可笑……”
“汝荒唐……”
眼見諸葛司馬這對冤家似乎已是初露端倪地要爭辯起來,李基以指頭輕敲了一下桌案,頓時就讓自覺失態的諸葛亮與司馬懿冷靜了下來。
“爾等二人所言之計,皆為上策,僅是理念不同。”
李基先是定了性,以表明不偏不倚,然後方才起身道。“只是,此二策都不合我心。”
平日裡都是沉穩之極的諸葛亮反思著自己為何輕易被司馬懿給激怒之餘,臉上恢復了不悲不喜地問道。
“老師之意是?”
“三日後,各地調動至邳亭的兵馬將聚齊。”
李基揹著手道了句,然後以著異常平淡的語氣道。
“那便盡起邳亭的十二萬大軍,揮師入青州。”
“我倒要看看,于禁要如何擋我李子坤,如何擋我雄兵二十萬,如何擋我煌煌北伐之勢。”
諸葛亮聞言,本能的謹慎幾乎是下意識就脫口而出想要反對。
可話到了嘴邊,諸葛亮又是硬生生地將話給吞了回去。
北伐大業,老師終究不可能一直坐鎮在後方居中排程各方兵馬的。
唯有真正親臨前線,方能時時做出相應的指揮安排。
如淳于城或是青州有數的堅城,但所謂的無懈可擊也須看是對誰而言。
諸葛亮的分兵東萊之策,暗藏兇險,將命運寄託在了又一名將領的手中,李基不喜。
司馬懿的靜待天時之策,過於被動,更不適合北伐王師,李基同樣不喜。
且李基從未打算一直在後方邳亭坐鎮,只是須等待後續兵馬排程抵達,方才一直留在後方整軍罷了。
如今,既然前線一時遇阻,那親提北伐大軍入青州踏平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