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原軌跡中,那可是:于禁=張遼>孫權>江東諸將。
換而言之,于禁大於江東諸將,一個不等式秒了。
想到這裡,收了這份軍報的李基臉上非但沒有任何的愁容,反而露出了一抹多了幾分揶揄的笑容。
一旁的司馬懿見狀,上前問道。“老師,莫非是有喜報傳回?”
“那倒不是,乃是徐文向的攻勢受挫,被于禁擋在了淳于城下。”
李基簡單道了一句,乾脆又將軍報遞給了諸葛亮與司馬懿看了一遍。
如今,總攬北伐諸事的李基自然是無暇處理許多軍中瑣碎文書,大多都是由諸葛亮代勞,且處理得也可謂是井井有條。
司馬懿則是負責著包括錦衣司在內的一應軍報、情報等的梳理處理,也可謂是左膀右臂。
待諸葛亮結合著軍報,結合地圖進行了一番梳理後,微微皺眉道。
“淳于城不破,大軍便難越過汶水往攻治所都昌。”
司馬懿聞言,不以為然地說道。“孔明何需憂心,丞相發笑,必是胸有成竹。”
這一唱一和的,李基反倒是被這兩門生給架了起來。
發笑就不能是想起什麼高興的事情嗎?
只是,有時李基也是頗感無奈。
隨著地位與威望越高,李基的一舉一動在旁人眼中不免得總是別有深意地進行解讀。
這也是為何李基如今除了呆在家中,反倒只有在劉關張面前才能徹底放下架子,無須有太多的顧忌。
當然,話雖如此,李基的神色恢復了平日的沉穩淡然之餘,轉而開口問道。
“若孔明與仲達為北伐統帥,當下該如何抉擇?”
頓時,諸葛亮與司馬懿微微一怔,然後分別陷入到了深思。
這看似隨口的考究之言,聽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耳中,卻是不得不萬分專注小心應對的問題。
過了李基不急不緩地飲了一杯茶的功夫,諸葛亮見司馬懿仍沒有率先開口的意思,便主動開口道。
“弟子愚見,北伐之師乃是王師,攻城為次,奪勢為主,如此方能使人人皆知北伐之師不可當之,魏趙偽政人心離散,失道寡助。”
“因此,淳于城縱使遇阻,亦當再發一師多造聲勢另取路徑,如此既能為衛將軍等奇兵掩護,亦能以兵力之長攻敵之短,使曹仁深感四處失火,不知該顧及何處。”
李基聽罷,微微頷首。
諸葛亮之策,無疑是一道堂堂正正的王道之策。
既為攻城,也為攻心,奇正相合,又將兵力的優勢儘可能地發揮了出來。
淳于城是阻礙北上治所都昌的必經之路不假,但這條必經之路卻是需要加上“最短以及最適合”的行軍路線這個前提條件。
若是不惜多繞路拉長戰線,大可還能沿從北海郡往東的東萊郡再發一師,繞過都昌南側以淳于城與汶水為中心的屏障,繼而從側翼攻取都昌城。
如此一來,曹仁必須得繼續從捉襟見肘的兵力中繼續分兵設法阻攔,這也將大大緩解其餘偏師的壓力。
而一旦都昌城被攻,淳于城即便依然堅守,意義也是不大,自然就不得不棄城退守都昌,以保治所都昌不失。
旋即,李基又看向了司馬懿。
司馬懿拱手答道。
“弟子之見,惟有一個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