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坤,莫非備有甚德行不足之處?以至於處處碰壁?”
劉備的表情,難得地流露出幾分惆悵之意。
如今一心效仿光武先帝成就再造大漢偉業的劉備,還以為自己抵達潁川郡之後,或會有無數世家如同見到光武帝再世一般紛紛前來投靠。
可現實卻是給劉備潑了一盆大大的冷水,讓劉備的心“哇涼哇涼”的。
這讓李基同樣也是有著些許不解。
講道理,以著如今劉備所表現出來的潛力,再加上時逢亂世,潁川世家們不應該會完全沒有下注的心思才對。
也正是篤定了這一點,李基才會建議劉備往潁川郡走上一趟的原因。
除了籠絡賢才之外,更重要的是一點則是不出預料的話,江東世家的下場不會很好。
為了儘量避免外界誤會劉備集團敵視世家,就算是帶些潁川世家的吉祥物回吳郡放著,在輿論與名聲上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只可惜,潁川郡是世家與士子的地盤,就算錦衣司同樣也在潁川郡安插了一部分人手。
但窮苦出身的桃園眾就算識字,也是完全融不進屬於世家與士子的圈子,以至於就算透過錦衣司的渠道,一時同樣也弄不明白潁川世家如此統一的態度是何原因所致。
最終,還是途徑潁川郡陽翟之時,郭嘉以著探親的名義回了一趟時隔近五年的郭氏,方才暗中從一些族人口中得知了前因後果。
原因可謂是相當之複雜……
潁川原本乃是整個大漢首屈一指的文化聖地,吸引著無數士子從其餘州郡千里迢迢地趕來潁川遊學。
源源不斷計程車子,除了給潁川帶來蓬勃生機外,更是讓無數潁川世家因此壯大起來。
四世三公的袁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不假,但天下士子卻少有與潁川毫無關連的,這讓過去的潁川地位幾乎是無可動搖的。
直至“仁德書院”的出現,就彷彿是在大漢之中另立了一個文化山頭。
儘管或是自恃身份,又或者是一部分潁川大儒品德高潔,所以並沒有做出直接針對“仁德書院”舉動,但雙方的競爭關係無疑是註定的。
尤其是“仁德書院”沒有如潁川世家一開始唱衰的那般迅速落敗下去,反而是蓬勃發展,所招收的學子在不斷地逐年增多。
即便潁川郡之中同樣有著相當一部分有識之士,認為“仁德書院”制度遠比私學要來得先進,積極地聯絡潁川各地世家共同建立一個“潁川書院”。
然而,就如同袁氏的門生故吏關乎著袁氏在大漢的地位一般,潁川世家的私學所招收計程車子,同樣也關乎著各個世家的地位與影響力。
作為潁川世家望族之最的陳氏,最是抗拒書院的形式,甚至曾公開宣稱“祖宗之法不可變,書院形式無須多少時日必成藏汙納垢之所”。
因此在這幾年間,“潁川書院”幾乎是屢屢被有識之士推動,卻又是屢屢在各個世家的利益衝突中以失敗告終。
也正是因此,幾乎所有潁川世家對待劉備與仁德書院的態度都是一種競爭或鬥爭的態度,不願向劉備下注,試圖證明“私學”制度勝於“書院”制度。
除此之外,還有著種種複雜因素:比如潁川世家普遍不看好江東之地;郭圖與許攸五年如一日在各自的圈子中汙衊吳郡……
“還有……”
說到這裡之時,郭嘉頓了頓,然後略微輕咳一聲,接著說道。
“那便是子坤先生已是主公賴以為心腹臂膀的謀主,不少世家子自知競爭不過子坤先生,可又由於子坤先生出身寒門,他們自恃出身亦不願屈於寒門之下。”
聽到這裡,李基忍不住流露出一抹苦笑與無奈,轉而向著劉備拱手告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