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常規來說,一項新產品的從開發到上市,從來就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從一個想法到最終的成品,中間還需要經歷許多個步驟。
正常情況下,新產品開發的第一步,首先是原理的設計。
就拿拉桿旅行箱來說,在產生這樣的靈感或啟發之後,發明者得先透過理論分析和實際模擬。
要先從力學的角度,來充分證實這種拉桿旅行箱,的確具有比市面上已知的所有產品具有更好的省力效果才行。
做好這一步,接下來,才能到把原理轉化為設計圖紙。
比如說,拉桿安裝的位置和樣式,是單隻,還是雙只?
拉桿要多少尺寸才符合人體工程學?
比方說,拉桿是安裝在旅行箱短的一邊,還是長的一邊?又或者是側邊?
應當如何與旅行箱連線加以固定?
等這些問題確定下來後,還需要精確到箱體、拉桿的每一個零件的尺寸材質。
不但所有的結構細節最終都要落實到圖紙上,而且除了圖形之外,發明者還需要確定每一個零件的各方面效能。
拉桿要承擔多大的壓力,一個零件要滿足多少次使用而不損壞?
這其中的過程裡,隨著設計圖紙的不斷改進,需要試製的模型那就海了去了。
總之,永遠是不停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迴圈往復。
如果幾十次迭代的試驗就能得到成形設計,去申請專利,那就算效率極高,速度極快的了。
就算經歷上百次,上千次的迭代,也不新鮮。
所以說,一項發明從有了想法開始,往往會歷時幾月甚至幾年,才能最終結束研發工作,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成形產品。
然後才能量產,正式推向市場。
歷史上,真正的拉桿旅行箱發明者——美國飛行員Robert Plath,也是這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起初,Robert Plath有了靈感,只是為了自己方便,在一個普通的旅行箱上加了個簡單的支架,進行了純粹的功能性改進。
後來其他空乘人員,尤其是空姐們,看到他的小發明也覺得非常實用,就邀請Robert Plath也為她們製作行李箱,並且提出是否能改進一下外觀。
於是從此,Robert Plath在飛行之餘就做起了拉桿箱,先是賣給空乘人員,後來擴大到其他同事,甚至旅客。
從1987年到1989年,差不多花費了兩年的時光,Robert Plath才因為自己小副業越來越火爆,逐漸意識到這個發明的真正價值。
他便辭掉了飛行員的工作,創辦了以鐵塔形狀為商標,專門售賣拉桿行李箱的品牌Travelpro。這家公司也就是咱們共和國老百姓俗稱的“美國鐵塔”。
此後,伴隨著拉桿旅行箱風靡全世界,很多電影中都出現了Travelpro拉桿行李箱的身影,Travelpro也自此成為了歐美商務人士鍾愛的旅行箱品牌。
只是公司好開,產品研發迭代和專利的申請卻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所以實際上一直等到了1991年,Robert Plath才正式申請到手拉桿箱的專利。
那麼可想而知,要說有誰能在個把月內就把拉桿旅行箱這項發明原理論證階段完成。
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整體款式的科學設計,材料的選擇認定,那真的已經算是神速了。
遠在港城的曾憲梓就做出了這樣的奇蹟,並且他自己為此深以為傲。
說起來寧衛民還真是沒猜錯,敢情就在當初他拜託曾憲梓為其尋找拉桿旅行箱的時候,曾憲梓還真的因此受到了強烈的神經觸動。
說實話,要不是寧衛民求著幫忙,曾憲梓壓根就沒想到,世界上居然還有一種安裝著轂轆,能讓人輕鬆拉著走的旅行箱。
儘管他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也只是為寧衛民找到了一種美國新秀麗(Samsonite)公司生產的帶牽引繩的旅行箱,而且售價還高達六百美元一隻。
並不是像寧衛民所描述的樣子,有個可伸縮拉桿。
可別忘了,他自己就是個經常帶著行李箱四處跑的旅客,新秀麗的旅行箱好用不好用,他一目瞭然。
何況他的公司也是有皮革製品業務的,不久前又剛剛和皮爾卡頓公司達成了戰略同盟。
如今他在港城箱包和皮具工廠的代工業務量正在急速擴大,正在考慮擴充生產線和開發一款拳頭產品的問題。
他自然而然的就立刻意識到,這種能夠省力的旅行箱可是大有可為啊。
太適合經常需要出差的旅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