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說受到相關負面影響的,那怕是隻有商場二層裡的國產服裝了。
那些中規中矩,毫無特色的成衣,雖然質量挺好。
可和一層的服裝款式一比,就顯得暗澹無光了。
在六家品牌入駐之後,這些衣服簡直無人問津,連看得人都沒幾個了。
以至於天橋百貨商場為此專門開會討論,要不要乾脆撤掉這些服裝專櫃,全都改成面料專櫃得了。
然而就這還不算完呢,由於寧衛民幾乎是照抄未來成熟的專營店運作模式,而國營百貨商場又是第一次引入外資品牌入駐。
這件事所造成的社會效應遠遠超過商業上的收穫,關心這件事的人也不止普通顧客那麼簡單。
因此,各路媒體記者對於天橋百貨商場這樣的創新經營興致勃勃,後續追蹤報道力度比一開始區政府力主的廣告還大。
商場領導方面自然要接受採訪做出相關解釋。
好在背後有區政府撐腰,明面上又有亮眼的業績可以晃瞎一眾狗眼。
皮爾卡頓公司方面也由寧衛民出面,表達了一番虧本讓利賺人氣的解釋。
於是天橋百貨商場也就成了改革的模彷樣板,不拘一格求突破的百貨業改革先鋒。
這讓一直關注這裡的京城其他各大商場負責人是又羨慕,又迷惑,又矛盾,又擔心啊。
不為別的,他們現在更為難了。
他們確實感受到了天橋百貨商場的成功,已經開始動搖原有的各大商場業績排名,這種凸顯自己特色的做法太有攻擊性了。
他們也不得不佩服天橋百貨商場的選擇大膽,在本市前無古人,才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但他們同樣懼怕風險,也沒有真正迫切的需要去冒險。
變革成功,商場客如雲來,大發利市當然是好,可萬一變革失敗呢?
目前,傳統的以全為主的商場經營方式保證了穩定的利潤,他們有必要採取激進的做法去冒險嗎?
何況他們就是想照抄作業也沒有政府的支援,皮爾卡頓的響應啊。
即便抄成了也要屈居天橋百貨商場之後。
可要抄砸了可就需要有人負責任了,怎麼想都是得不償失?
除非另謀他法,再找一個更能挑動顧客消費熱情的門類,作為自己特色。
說到底,眼下唯一能學習的,到是那六家品牌店的一些設施和做法。
比如帶鏡子的試衣間,比如供顧客坐著換鞋的沙發,還有那些漂亮結實的包裝紙袋。
看著就有派,顯得服裝昂貴。
哎,不得不承認還是人家外國人會做買賣,瞧人家這腦子,怎麼就想的這麼周到。
再看看人家營業員都是多麼和藹可親,也不知是怎麼調教的,
比不了,比不了啊,也許一百年,都追不上人家……
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