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產量會有不小的影響。
何況服裝總有賣得好的,賣不好的。
於是就有比較受歡迎的產品賣斷貨的情況出現了。
不過相對的,好就好在船小好調頭。
寧衛民目前的運作模式實際上很符合快時尚的路線。
殷悅一旦發現市場中那種款好賣,可以立馬給工廠下單追加生產。
不會造成大量服裝積壓,倒是能及時把握住爆款。
總之,五月份半個月過去,殷悅逐漸摸熟了經營模式。
等她有了餘力做賬,給寧衛民匯總的情況是,煤市街街道服裝廠產量雖然下降了三成,但利潤卻上去了,半個月就有十二萬元。
專營店這邊賺得是過去個體戶們的錢,而且蛋糕也做大了,毛利高達八萬元。
等於說寧衛民半個月就撈了十三四萬。
就這賺錢的速度,哪怕他買個印鈔機自己印票子,要按一毛錢一毛錢的印,差不多也就這樣了。
更妙的是,天橋百貨商場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以服裝布料為主打產品,這裡集合了無數知名老號和大廠家的貨色。
煤市街街道廠大可以透過天橋百貨商場做中介,或者是搭皮爾卡頓公司的順風車,從這些布料商家按出廠價拿貨。
這下不但選料方便了,成本也得以降低,布料大廠瞧不起小服裝廠的毛病根本不存在了。
是怎麼都合適啊。
反過來,天橋百貨商場也一樣,從中獲益不少。
有了六家服裝品牌入駐,不但能給那些布料廠家帶來了不少批發業務,更直接提高了商場客流量,帶動了散客對於布料的購買量。
這一點不奇怪,雖然六家品牌店的成衣千好萬好,可要以絕對價格來論,還是比較昂貴的。
普通家庭買下這些衣服,基本上都是咬著牙掏出一個人當月工資。
那麼往往只能滿足一兩個家庭成員的需求。
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其他家庭成員也有置衣需求,看見款式好的服裝也想穿啊,又該怎麼辦?
那就只能選擇買布料回家自己做,或者找裁縫按照喜歡的款式照著樣子效彷,這就是最經濟、最划算的辦法。
說白了,蛋糕做大了,誰都有的吃。
什麼買賣都需要人氣兒,客流量越多,好處就約到,商場不可能不跟著沾光。
其實這就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道理差不多。
畢竟來的人不會買了衣服就走人,尤其是從大老遠來的。
多數還會再順便著逛逛,這一逛就有了繼續消費的可能,自然會帶動天橋百貨商場其他品類的銷售。
別的不說,連積壓許久的二十多臺黑白電視機,天橋商場都給賣出去了。
你想想,這事兒讓商場一方有多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