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社會輿論就發生了奇妙的轉變,支援與反對的力量開始此消彼長。
這種時候,或許是考慮到皮爾卡頓公司進入內地後,對於國內紡織業和服裝業的發展,確實貢獻頗大。
再加上大師透過這屆比賽選拔出的國內模特,即將被其帶出國門,登上世界的時尚舞臺。
這也是有利於共和國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的難得機會。
上面便給了一句“對待新興事物只有先充分了解,才能客觀評價。不要因為國情不同,動不動就扣帽子,更不要少見多怪”的指示。
就把這場演出風波,文化爭論平息了。
於是就連張嬙也順帶沾光了,由於她的演出和時裝表演“捆綁”在了一起,等於無意中,也獲得了官方默許的一張通行證。
這麼一來,她就終於得到了躋身主流舞臺的機會,走入了新聞媒體的鏡頭。
先是廣播電臺先找上門來,邀請張嬙做了一期節目。
節目中除了穿插播放張嬙專輯裡的那些歌曲,就是個人訪談環節。
聊她的個人生活,聊她是怎麼開始步入歌壇的。
是怎麼有幸得到在國內時尚盛會上獻唱的機會的。
問她的演出獲得了觀眾如此熱情的追捧,又是什麼感覺。
緊跟著就是幾家京城報紙和音樂雜誌爭先恐後,來給張嬙採訪,拍照。
隨後又是京城電視臺來邀請張嬙參加一場首體舉辦,現場直播的文藝晚會。
雖然勞務費和演出費,都沒幾個錢。
可張嬙卻因為這些登上官媒的機會,開始被大眾認識。
用後來的話說,就是在樂壇正式佔據了一把交椅,勐漲人氣,瘋狂圈粉。
她的專輯磁帶也因為這些綜合因素,在全國範圍持續熱銷,掀起了一股迪斯科流行風。
或許以“一夜成名”來評價張嬙出道的經過,是有些誇張的。
但要說她一月之內紅遍大江南北,憑藉一人之力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舞會”,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原有歷史中的張嬙在舞臺上最大的缺陷就是互動性和表現力欠佳。
明明走的是迪斯科曲風,她卻很少有載歌載舞的時候,幾乎永遠只唱不跳。
那其實不是因為她不愛跳,不想跳,不能跳。
真正的原因除了她正式登上官方舞臺時年齡已經過大之外,也有年輕時被輿論反覆打壓,不敢任性發揮的原因。
但這輩子就不一樣了,正值年輕的她,完全可以隨意發揮青春的舞動。
就像她首張專輯的名字一樣,是真的無敵了。
很快,不但張嬙走在大街上都能被別人認出來,飯館裡吃頓飯也會被人圍觀了。
就連她演出的馬克西姆餐廳,每天晚上門口也都聚集著少則幾十,多則上百的歌迷。
那些人,多數都是從媒體曝光的訊息裡知道張嬙在這兒固定演出,希望能有幸看她一眼,要張簽名的高中生和大學生。
當然,也不乏有些人為一睹張嬙的現場演出,跑到馬克西姆餐廳來消費的。
於是馬克西姆餐廳的夜晚就更熱鬧了。
哪怕不是週末,基本上過了晚七點半,也就滿座了。
儼然成了京城買賣最紅火,也最知名的西餐廳,和其他西餐廳全面拉開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