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年間,有專吃旗人飯,供一幫旗大爺遛鳥、玩鳴蟲、鬥蛐蛐的茶館叫大茶館。
那必須得地方大,禁得起鬧,還得供應各種烘爐點心,麵點小吃,和簡單的炒菜、爛肉面。
老舍《茶館》裡的裕泰茶館就是這種。
此外,還有每日演早場、晚場兩種評書的“書茶館”。
這種茶館開書就不賣清茶了,幾回書說過,就得收一回書錢。
而賣茶又賣酒,兼賣花生米,開花豆的是“茶酒館”。
專供各行生意人集會碰頭攬活的是“清茶館”。
在荒郊野村供人暫時歇腳的是“野茶館”。
還有的茶館是專為特殊群體顧客服務的,比如茶館裡設棋局的棋茶館,比如以武會友的武術茶館。
要照老爺子的意思呢,其實北神廚裡的這個茶館起的是“野茶館”的作用。
但按照寧衛民的現有條件,管著壇宮,茶食方面不愁供給,完全可以比照大茶館的規格來。
還可以引入書茶館和棋茶館的特色,來讓顧客滿意。
所以說啊,當地壇這三位走進北神廚,他們所看到的是一副什麼情景啊?
正殿神庫門口,是兩個一身宮裝旗頭的女子,站在大門兩側那裡迎來送往。
每逢見客說話,都要先行一個萬福禮,就跟演電影似的。
裡面依然,燈火通明的玻璃窗裡,是長袍大褂的民國風服務員在端著盤子,架著火鍋給客人上菜。
右邊的偏殿門口,是一個戴著大簷帽,身穿紅大衣,一身西式禮賓服的門衛在迎送賓客。
玻璃窗裡面則是琳琅滿目,宛如美食天堂的自助餐檯。
工作人員全身穿極有儀式感的燕尾服,為客人奔波忙碌。
左邊的偏殿門口,一個身穿棉袍大褂的跑堂,在拱手熱情招攬茶客進去休息。
裡面的八仙桌坐滿了手端著蓋碗兒喝茶的茶客。
什麼跑堂的,掌櫃的,賬房的,也一律古裝。
確實把電影裡裕泰茶館的情景復原了不少。
甚至就連這三處大殿的門口都不是空著的。
神庫門口的那間暖棚,一個宮裝女子賣的正是壇宮糕點的禮盒。
右神廚門口的那間暖棚,一個白衣大廚賣的卻是馬克西姆的法棍兒和法頌、泡芙。
左神廚門口卻是露天的攤子,立著“茶湯李”的幌子,一個龍嘴大銅壺金光燦燦萬眾矚目。幾十種茶料、茶果,都很誘人的擺在攤子上。
而京城南邊人盡皆知的“茶湯李”第三代傳人李廉忠,本人就守著大銅壺親自操作。
顧客要什麼給沏什麼,每一次下腰沏茶,搬動大銅壺的矯健姿態都能引起遊客們的拍照。
此情此景,怎麼能不讓人心生嚮往?
特別是茶館裡還開著鼓書呢, 很快院裡就充斥著京韻大鼓《風雨歸舟》的唱腔。
“過山林、狂風如吼、冷嗖嗖,堪可的大雨臨了頭。望江天,電掣雷鳴一陣陣的風雷驟。獲金鱗,漁翁擺槳蕩歸舟……”
就這樣,三絃兒,大鼓書,茶館,宮裝,大褂,中式古建,中西糕點,中餐西餐……
和院子裡那些笑語盈盈,川流不息的遊客,匯聚在一起,構成了一副生動奇妙,卻又時空錯亂的畫卷。
真讓人心生一種錯覺,宛如跨越了時空隧道,穿越了不知幾十年上百年。
那可太有意思了!
地壇的三人幾乎全入迷了,走進院子裡都不知往哪一處看好了。
尤其是書記,看了半晌居然冒出這麼一句話來。
“都知道《紅樓夢》裡有個大觀園,可依我看,今天的天壇公園才是大觀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