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中秋節的天壇燈會他還惦記要揚名立萬呢。
借幾個冰燈模子算什麼呀?
說借,是寧衛民給面子。
按理說,人家開口,白送都是應該的。
總之,天壇的長廊,就因為這些廊上掛著的花燈,廊下陳列的冰燈,成功把遊人都從大老遠引來了。
再加上廊下也是分岔路口,還安排了一個彩亭提供免費茶水。
以及幾間暖棚在出售應節食品“錦芳元宵”,和宮燈廠製作的“走馬燈”、“吉利燈”、“氣死風燈”以及獅、狗、羊、兔等動物形象的紙燈籠。
就更讓這一地帶變得人滿為患,遊人絡繹不絕。
許多大人都在買元宵的同時,給自己家的孩子買了提著的紙燈籠,或者拉著玩兒的兔子燈,然後拖家帶口四處遊逛玩耍,形成提燈拉燈逛燈之景。
當然,最能招人的還得說猜燈謎的活動。
燈謎,在京城民間被稱作“猜悶兒”。
過去則被叫做“打燈虎”,意思是難以猜中,如同獵人射虎,
原本就是以增加知識,鍛鍊智力,使人的思路敏捷,活躍節日氣氛的互動活動。
歷朝歷代,從古至今,都是最有群眾基礎的。
就更別說天壇園方的打燈謎還是有獎的,不是白猜的,那就更是值得參與的一大樂趣。
尤其兌獎還極其方便,安全措施也特別到位。
為了怕遊客們把道路堵得水洩不通,防止擁擠情況下有人被擠下長廊的高臺階。
天壇園方長廊裡一共設定了四處兌獎處服務檯,都有工作人員負責。
而且此地還有民警和公園保衛幹事協同巡視,疏導人流。
地壇的三人初到此處,除了一眼看過去,就被掛滿長廊的各色花燈“晃”得目眩神迷之外。
也無不覺得那些仰著脖子看燈的人,顯得分外蹊蹺。
因為有不少人,都手拿著紙條和鉛筆專注的記著什麼,或者在指著燈討論著什麼。
他們懷揣著驚奇,直至走到了一處兌獎處,看到了那裡立在牌子上的“打燈謎”活動的規則,才真正明白這裡是怎麼回事。
敢情主辦方在展出花燈的同時,還將各色謎條張貼在各式的花燈上,任人猜射。
當遊客感覺猜中後,還得把謎面和謎底都記下來,去找工作人員當面核對。
確實無誤才可兌出獎券來。
而眾所周知,民間的猜謎是根據猜謎者的智力而定的。
自簡至繁、自易至難、有俗有雅。
所以天壇公園“打燈謎”活動的獎券和謎面,也按約定俗成分為三類。
第一種最簡單的,謎條是黃色的,只能孩子來猜,孩子來兌的。
像什麼,一對姐妹花,身穿紅褂褂,各把門一端,淨說吉祥話。
打一節日物品,謎底是春聯
還有什麼,兄弟七八個,圍著柱子坐,一旦要分開,衣服全撕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