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於通俗性的娛樂,廠甸也有幾樣東西非常出名,不但都被天壇照搬來了,非常的吸引人。
而且天壇公園還有自己的創新之物,更讓人難以拒絕。
說到廠甸出名之物,除了哈把風箏,就是糖葫蘆和風車了。
這兩樣東西雖然是任何一個新春廟會都會有的,可廠甸的特色是以大聞名。
糖葫蘆有一丈長的,有道是,“三尺動搖風欲折,葫蘆一串蘸冰糖”
還有三四尺長,用山裡紅而非山楂,抹了糖飴,穿成一大串的。
但無論哪一種都是不能吃的。
試想一下,這些東西立在風沙裡吹了半天,沾滿泥沙如何入口啊?
買他的人,無非是兜裡閒錢多,只為了好玩,圖個看著喜興罷了。
風車也是同理,廠甸的風車是別的地方看不見的,是地道的風土工藝品,都是京郊農民利用冬季農閒做的。
他們用高粱杆紮成“日”、“田”、“品”字型架子,用高粱篾片圈成直徑三四寸的圈兒,中間做一小軸,東昌紙條染成紅綠色彩,把圈和軸粘成一個彩色風輪。
用膠泥做成銅錢大小的小鼓框,用兩層麻紙裱在一起做鼓皮,製成小鼓。
然後把風輪、小鼓裝在架子上,風輪小軸後面用麻繩絞一小棍,風輪一動,小棍變擊鼓作聲。如果風輪在風中不停旋轉,則小鼓便不斷咚咚作響。
“品”字型架子上,可裝二三十個風輪,便有二三十面小鼓。
隨風吹動,則一片咚咚鼓聲了。
買風車和糖葫蘆的,就守在進入祈年殿的院門兩側。
當地壇三人走近這裡時,耳聽得便是一片鬧人的風車聲。
古人說一池蛙唱可代半面鼓吹,而這門口的風車聲,真不下十面鼓吹了。
於是許多的人,無論中外,都被吸引在這門口處。
然而價格卻又讓人望而卻步。
因為這裡的風車就沒有小的,最便宜的是“日”字形的,還要三塊呢。
以此類推,“田”字的六塊,“品”字的十塊。
和風車相對,入口另一邊的糖葫蘆也是一樣。
那些超大個的就不說了,那等於是招人的廣告,沒什麼人真買。
正常尺寸的糖葫蘆才是真正的商品。
的確很是漂亮,糖風老長,糖色閃亮,看著就跟工藝品似的。
可七個果兒的“山裡紅”,他們竟敢賣五毛,帶餡兒的“蛤蟆吐蜜”賣一塊,有著各種果仁兒的“百寶山藥”最貴,賣兩塊。
地壇三人眼瞅著這些東西,哪個都挺好,可哪個他們都覺得貴,實在捨不得掏這份錢。
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其實真心甘情願上當的只有外國人。
比方說兩個老外,人手一個,高擎著“品”字的大風車回來。
倆人迎著春風,一邊走,一邊聽響,洋洋自得。
手裡還一人拿著一串糖葫蘆。
那叫一個闊綽啊,合著二十多塊的外匯券,就幹著這個了。
實在是讓他們不得不佩服天壇的斂財之術。
如今回過頭來再看,這外國人作為羊牯簡直傻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