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正式簽署《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港城問題的聯合宣告》。共同對世界宣佈,共和國將於1997年7月1日對港城恢復行使主權。
這不但讓共和國的首都繼當年大閱兵後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也標誌著我國將近一百五十年的恥辱即將畫上句號!
意味著我們民族在復興之路上跨出了極為驚豔的一步!
那不用說,客觀世界的執行是具有慣性的。
所以排在1984年之後,接踵而來的1985年,自然而然延續了這種良好的勢頭。
開年頭一個月,國家頒佈了幾項重大政策,都是深的民心的大好事。
自然讓全國上下的老百姓歡呼雀躍,充滿了喜慶之氣。
1 月1 日,國家釋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
這個“一號檔案”檔案,其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
一是就此逐步放開農業產品價格。
二是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今後要求各地農村要在以糧為本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發展多種經營。
就此,標誌著我國農村從此進入全面發展商品生產的新階段。
此後,國營企業工資改革繼續深入。
僅僅時隔數天,國家又相繼發出《關於調整商業工資標準的通知》以及《關於國營企業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
其中指出,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提高職工收入。
企業不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不吃企業的“大鍋飯”。
從 1985年開始,在國營大中型企業中,也開始實行職工工資同企業經濟效益按比例浮動的辦法。
獎金上不封頂,下不保底。
且國家對企業的工資,實行分級管理的體制。
這也就是說,國營企業的工人們和服務口的職工們,又迎來了一次上調工資和增加獎金的契機。
這全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錢啊!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全國的範圍,都是喜迎國家發的政策大紅包!
尤其是城市的人口,1983年的年底才剛剛大範圍普遍性的漲過工資。
誰都沒想到,大家居然有這個福氣。
僅隔一年,就再次迎來收入上升。
完全可以說,這個時候,就是端著鐵飯碗的工人和服務口職工,生活最優越的時候。
尤其是京城的職工,平均年收入已經接近一千二百元了,簡直富得流油。
這比1978年,京城人均工資六百七十三元翻了一番。
比起1983年,京城人均工資九百三十一元,也增長了二百塊。
除了特區之外,目前這種收入水平絕對領先全國,甚至都超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了。
滬海?還什麼魔都啊!那就是弟弟啊。
而且經過整整一年的城市改造,京城還新建了四百九十萬平方米的住房,首都的面貌已經煥然一新。
這種城建速度和規模,一樣是除了特區之外,全國其他的城市難以相提並論的。
所以,這通用是改革開放以來,京城最能體現首都優勢,發展最快的時候。
但即便如此,在這個年頭,在這個首都,如果有誰能夠做寧衛民的下屬,也依然值得為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