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地方,走的貨量大才能迅速掙到錢,把在老家欠下的債務給還上,所以他們就相中了首都。
不用說,他們來京後的第一件事兒肯定就是找經營場所。
他們有的人相中了大前門,有的人相中了虹橋。
這兩處,此時都有了一些綠鐵皮的散攤兒在招人,是政府為促進搞活經濟設定的。
這些浙(將)人就主動跑到了工商局去問,“外地人能不能來?”
工商的人回覆,“外地人可以租,但得有外出證明。”
幾個浙(將)人常年做生意的,這個證明自然是有。
只可惜當他們拿出來後,卻發現因為一個小小的偏差,並不管用。
因為他們的證明抬頭上寫的是“外省”,而不是“京城”。
工商的人說,差一點都不行,必須回去重開。
就為這個,幾個人發現沒法在城裡做生意了。
這地方再好城裡管得嚴啊,這不成。
於是大家一合計,他們都是躲債出來的,哪兒敢再跑回去?
恐怕必須得去偏僻的地方才行。
還是城外好,真要有個萬一,比如說日後生意做大了挨查或者有了糾紛,要跑也方便點。
為此,他們就隨便上了個17路車,乘了幾站在木樨園下車。
說實話,完全是隨機的,就是從公共汽車裡看著房子已經變成了農民的瓦房他們才下的車。
下車後,他們也是邊走邊問,先找到了海戶屯4號。
沒想到誤打誤撞,運氣不錯。
一進去就是個倒服裝的倉庫,那是個京城個體戶租的。
再一打聽,房租也不貴,差不多十平米才五十塊的月租。
只是人家房主說這兒沒地兒了,又給他們介紹到九號。
就這樣,挨個傳來串去,這五六個人當天全在海戶屯租著了自己需要的房子。
沒有人能夠想到,他們在這兒一待就是幾十年。
更沒有人會想到,連他們老家的親戚朋友們,在往後的十幾年裡,也幾乎全因為他們在此地落戶,都跟著遷到了這裡做服裝生意。
就因為一個抬頭的限制,就因為出於對政策管理上的恐懼。
不敢進城做生意的這些人,無意中促成了日後京城無人不知的京南服裝批發市場——“浙(將)村”的形成。
反過來,和這些兩眼一抹黑來京找財路的外地人有所不同。
這個年頭,京城人在做小買賣上,還是有一定得天獨厚優勢的。
別看老京城人用“天安門疏可走馬,大柵欄密不透風”來形容大前門這塊風水寶地的繁華景象。
但“爆肚馮”作為一家在前門地區的廊坊二條的百年老字號,說重張就重張。
時年五十的馮廣聚是爆肚馮第三代傳人。
1956年,打小就開始學習家傳手藝的他沒了用武之地,不得不進工廠當了一名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