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道菜,是戴紅做的開胃冷盤。
這道菜倒是看著有點意思。
因為做菜的第一個步驟,戴紅首先得熬糖,用糖畫兒的技巧做個糖花籃出來。
在純鋼操作檯上清空一塊地方,一口正在加熱的熬糖鍋、一把小鏟、一把小銅勺、一捆竹籤,這就是戴紅所需的全部工具。
雖然操作工具並不複雜,但糖畫兒的手藝需要做到“快、準、狠。”
創作過程中, 需要站在操作檯前,執勺在手,飛快地將勺中的糖液揮灑在光潔的“畫板”上。
待新鮮的糖畫凝固後,才能用一根竹籤把做好的部分提拿起來,透過粘合拼接完成。
戴紅做的很熟稔,因為這不是什麼心血來潮的奇思妙想,而是壇宮飯莊的行活。
是用來給糖醋排骨、糖醋里脊、琉璃丸子、拔絲山藥, 這些甜菜當裝飾物的。
往裡面插點蘿蔔花什麼的, 又好看,又增情趣。
來這兒之前,在壇宮上班的時候,幾乎每天她帶著冷葷組的人都得做出個百八十個的,才夠用。
那根本就不存在失手的可能。
於是很快,在三個法國佬不可思議的目光彙集下,一個精美絕倫,傳統造型的糖花籃就被她的一雙巧手做了出來。
有了這個東西,這道菜的底子就算已經打好了。
戴紅隨後又切了一些五顏六色的水果條和蔬菜條,還有一些酸模草和生菜葉,再搭配著麵包棍塞在了花籃裡。
盤子上又擺了一小碟子沙拉醬。
最後,再把一個煮好的雞蛋一剖為二擺在盤子上,就算完成。
不用說,這道菜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糖花籃這種特殊的裝飾方法。
別看糖畫兒是民間手藝人逗弄孩子的東西,全國各地都有,技藝門檻不是很高。
就是在壇宮用於甜品擺盤,也沒得到過廚師們的重視
可於法國佬卻是平生第一次見, 是大開眼界的驚喜。
所以原本平平無奇的一道菜,在他們眼裡立刻格調飛昇,充滿了米其林的味道,變成很昂貴的樣子了。
等到戴紅做完,仨法國主廚誰都沒著急品嚐,而是圍著嘖嘖稱歎的先看了半天。
不但“白毛兒”再度帶領大家一起鼓掌,十分的欣賞。
那“樂個屁”還專門跑回辦公室一趟,去拿照相機拍照。
他要把這洋溢著東方風情的糖花籃留存作為資料。
而那本身就擅長做甜品的“拉清單”,因為看著有趣,他甚至纏著戴紅,想要接手那些糖畫工具,自己也來試巴試巴。
“拉清單”的這種反應其實很正常,門外漢看熱鬧嘛。
本身糖畫兒製作,就有不少人都會覺得很簡單,好像自己只要掌握點繪畫技巧就能做了似的。
就別說自詡是翻糖技術專家,藝術蛋糕大師的“拉清單”了。
對糖和奶花運用自如,渾身長滿了法蘭西藝術細胞的他,忍不住下場一試身手是必然。
但可惜糖畫與繪畫大相徑庭,和西方藝術蛋糕更不是一碼子事兒。
這門技藝難點不在圖案上, 而是難在了“糖性”的掌控上。
糖漿過燙、過冷都會導致形狀改變, 因此要在合適的溫度範圍內將作品完成.
而熬製糖漿時的火候、溫度、時間等等更是講究。
每一個步驟都順利無誤,才能出得了透明琥珀色的糖漿。
“拉清單”就是再牛,他也沒接觸過咱們華夏的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