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圖”又稱“萬花錦”、“萬花堆”、“萬花獻瑞圖”等。
據清宮檔案記載,這種特殊的瓷器是帝王專用賞花應景之瓷。
所以較清其它官窯相比,工藝更為講究。
其燒製工序之繁縟,設色之豐富,繪畫之多彩,絕非數人之力可成,是彩瓷之翹首。
實際上哪怕對於皇家來說,要做百花不露的彩瓷,也是具有功虧一簣可能性的懸乎事兒。
首先,需要內務府造辦處出具畫樣,設計出百花齊聚之畫稿,交付御窯廠作為粉本。
其次,御窯廠的工匠將畫稿臨摹勾勒於白瓷胎上,務必與原稿一致。
同時又要照顧到器表不同於紙面的不均衡特性。
這時一旦有誤,全域性皆變。
任其彩料何等妍美,畫手如何高超,亦無法彌補畫稿原有之神韻。
還有,彩料配製之多,也堪稱眾瓷之首。
百花不露地者,一器之上所見顏色不下於三十餘種。
故繪畫之前,彩瓷的所有顏料必須配備,種類繁多幾近百種,均需一一除錯。
此項工作之完成需動用多少人力,耗費多少時間,預支多少成本,可想而知。
若無良工為之構圖設計,巧匠為之敷彩洗染,是絕對做不出來的。
說句大實話,如此的工藝,也只可能出現在工藝繁榮的乾隆朝。谷璶
除了當時瓷藝精進的社會整體環境之外,又有榷陶使者唐英殫心竭慮,集歷代名窯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窯廠之能工巧匠。
這才能以瓷為胎,敷設彩釉,鑄就如此千古不遇之輝煌。
但就是這樣,乾隆朝也沒有出現超過太大器型的“百花不露”彩瓷,就因為實在太難做了。
所以作為仿古瓷的高手,掛彩名師劉永清平生最大的夙願,就是燒出一對尺寸驚人的百花不露彩瓷。
也多虧有寧衛民這樣的大財東的支援。
日趨感到精力不濟的老爺子,才能趕在自己徹底衰老之前,嘗試著超越前人一把。
不用說,這對大賞瓶有關畫稿方面的要求,也肯定比劉永清燒的那對大魚缸高出不少。
最後還是虧得寧衛民,肯以五千元的潤筆費,請知名畫家祝達年出馬,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位大畫家,本身也是工美陶瓷系教授,是葉赫民的同事,一個懂陶瓷的大行家。
所以其畫稿構思殊為巧妙。
不但符合劉永清的瓷胎尺寸,而且是盡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無砌堆之感。
但就是這活兒太耗工耗時了,哪怕祝達年帶著陶瓷系的好幾個高材生一起上手。
也是陸陸續續,精心畫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對瓶子的畫工。
索性隨後燒造過程也算順利。
在劉永清提心吊膽,幾乎不離窯口的日夜看守下,這對堪稱絕對僅有的彩瓷珍品終於成功出爐。
然而這還不算大功告成呢。
這對大賞瓶燒出來後,雖然讓劉永清、祝達年皆為歡喜,萬分的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