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許多人都產生了誤會,認為鮑文樾才是吉士林的靠山,是真正的幕後老闆。(這是真的,文中李立為作者杜撰)
總而言之,吉士林的資金不大夠只是小問題。
除此之外,幾乎佔盡了先天的優勢。
吉士林開業當天,那真的是顧客盈門,來了個開門紅。
當然,決定一個餐館是否能持續的紅火下去,關鍵還是得看經營手段和菜餚的口味。
在這兩方面,李立也沒掉鏈子,他做的確實不錯。
比方說,這次他學起士林就學得更到位了,幾乎完全採用了起士林的營業模式。
一樓的店堂很小,除了賣賣糕點、糖果、洋酒、罐頭外,便只經營一些快餐、三明治和冷飲。
樓上才是正經的餐廳,賣各種西餐大菜。
甚至他還僱傭了幾個白俄落魄貴族家的姑娘,充當女招待。
雖然由於樓上南北向不寬,東西向卻很長。
整個店堂的桌椅不得不採用“火車座”的形式,就像一節加寬了的列車車廂。
這與起士林的圓桌座椅來相比,層次確實顯得有些拉低了。
但李立卻仍然懂得要在其他方面增加藝術氣氛,把不足給補齊。
比方說餐廳的東頭是算賬的櫃檯和酒臺,西頭他就弄了一半圓型的高臺,約高出地面一尺許,形成一個很簡單的小舞臺。
臺上放了一架三角鋼琴,旁邊還備有一架電唱機。
這樣一來,除了便於聘請樂隊演出助興之外,平日裡也給店裡的客人增加了許多自娛自樂的樂趣。
臺上的鋼琴是可以任由顧客去彈奏的。
興之所至,誰都能登臺上去露一手。
那電唱機俗稱“電轉”,有四種速度。
分別為每分鐘16、33、45、78轉,可以聽四種不同轉速的唱片。
這項代放唱片的服務在吉士林同樣是免費的。
事實上用它聽唱片的人非常多。
因為吉士林北面臨近東安市場裡的書店區域嘛,不少客人都是在那些書店裡買了唱片,然後再到這裡坐一坐。
他們只要把唱片交給服務員播放就無需再管了。
正好喝杯咖啡吃點糕點,小憩一下。
說起來,其實跟店裡擺上一臺昂貴的自動電唱機效果也差不多,反倒更人性化。
總之,鋼琴和電唱機這兩項吉士林的特色服務專案,都絕對是相當高明的妙招。
這裡成天交錯響著西洋古典音樂和江南絲竹,不但無形的把餐館的層次拉高了一大截,為吉士林帶來了不少有音樂細胞的風雅客人。
也讓吉士林永遠都沒有了空座的時候。
這裡並不像其他的餐館,只有臨近飯點才是高朋滿座。
哪怕不是飯口兒,也能上七八成座兒的。
要一兩樣點心,或是一杯咖啡,聽聽音樂,會會朋友,再就是購物之餘在此歇歇腳,都挺好。
因此,京城文化界、藝術界和工商界的許多名人都是這裡的常客。
吉士林在京城年輕男女心目中的地位也日益增加,後來就成了一個很有品味的時髦場所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