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現在他居然得了這麼一對轉心瓶,而不是一件。
況且清乾隆和明弘治的差距,也都在那兒明擺著呢。
那就只會比那五億多,不會比拿五億少啊。
難道跑一趟津門,就弄回來好十個億,這還不夠嗎?
就更別說他陪著師父還一路的好吃好玩呢。
不但受用了,也順帶著大大的增長了見識。
甚至可以說此行的所見所聞,對於他經營壇宮那是太有幫助和啟發了。
就像他們住的津門利順德大飯店。
那不但是李中堂和孫先生,當年都曾下榻過的地方。
關鍵是這家飯店創辦於1863年,有著“國內第一家涉外飯店”之稱,曾經創造了近代風氣的開端。
這裡的大堂至今還保留著1918年製造的老電話。
鋪著紅地毯的純木樓梯,那是在1886年建立的。
頂樓上面還有一個客艙包著木牆的老式電梯,那也是我國最古老電梯,是在1924年安裝的。
最奇妙的是,這東西居然在今天還能正常地運用,實在是讓人震撼。
總之,這裡的民國風極其的真實,土洋結合之處也頗為奇妙,與壇宮飯莊的氛圍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這便使得寧衛民在驚訝之餘,也產生了一些佈置和裝修上的新想法。
他拍了一些照片,打算一回去,就把電話、電梯、樓梯的樣式,要按照這裡做一下改動,以便得到更貼近歷史的真實感。
此外,這年代的津門小吃也值得一嘗。
煎餅果子,和天下聞名的“津門三絕”此時價格都出奇的便宜,特別親民。
煎餅果子才兩毛五一套,耳朵眼炸糕,桂發祥麻花也不過三五毛而已。
就連狗不理包子,此時也並非連狗都不理的包子,價錢不過一塊二一斤。
那真是實惠極了。
最關鍵的是味道,那才是出人意料的好。
遠超日後把這些玩意搞工業化生產,包裝成花花綠綠的樣子,在食品街上林立兜售,糊弄外地人時的那種滋味兒。
寧衛民都有點懷疑自己的口感出了問題,因為他是不缺油水的。
按理說,像他這樣的人,對於油水這麼足的吃食,應該是不會感到特別的引力的。
按三十年後的看法來分析,當年的人好吃這口兒不就因為油水不足,選擇少嘛。
可問題是,他還真就覺得很好吃,感到這樸實年代的老字號確實不負其名。
可為什麼會這樣呢?
就是因為純手工製作的嗎?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結果又是老爺子幾句話為他點明瞭要害,解了他的困惑。
“這有什麼奇怪的!這是人家的強項,手藝不是虛的。靠手藝吃飯的人,就是強者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