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京城的棚彩行業已經絕跡多年,此時能夠以極高的規格再現於世本身就是已經足夠驚世駭俗。
何況這些「守老堆兒」棚彩匠人們見寧衛民真願意出錢幫忙把技藝傳承下去。
無論是出於他們心裡的感激,還是為了多年閒置的手藝終於有了用場,都憋著要露一回臉。
這次做活那真是把所有本事都恨不得使出來,這就佔了「技癢難耐」和「精益求精」八個字。
不用說,那他們的棚彩儼然成了凝結了心血和情感的產物,自然就比單純為了錢搭出來的要精彩得多。
不但花牌樓,涼棚形式的酒棚,茶棚,觀禮席一應俱全,裝飾性還極強。
什麼欄杆、天窗、角雲、玻璃窗、掛屏兒、花牆子、棚柱子……
每一個部件都講究極了,且帶有濃重的傳統古典建築特點。
尤其是通風捲窗這東西,和天棚頂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根據日照情況,隨時用繩子拉捲開關。
不過要說最絕的還得
說他們居然在花園子中央的位置,搭出個宛如古典宮殿一樣的三層環樓來。
也就是寧衛民最初見到他們幹活,被驚到的東西。
(天津某官僚之子結婚時的喜棚內景)
那整個喜棚均搭在花園子四周的房頂上,等於將原來的建築又接出一層或兩層樓閣。
但四面並不是獨立的,而是成為了環樓。
樓閣兩側不但搭有木梯,前出走廊,四面皆通,上下走動方便至極。而且空間區分合理,功用也一應俱全。
像走廊圍以彩色雕攔紅漆明柱,都掛有金字對聯,明柱之間掛著紅、黃、綠三色彩球。
後面安裝了隔扇門窗,裝若古典宮殿,雕樑畫棟,美輪美奐。
各「殿」上端懸有扇面形的大匾,各有不同題詞。
且每邊廊下又各吊電燈若干盞,以備夜間照明。
如像北樓書寫「天作之合」,用途為小型宴會廳,招待親朋坐席用飯。
南樓是「乾坤交泰」,實為舞臺一個,可演唱京劇、崑曲、「八角鼓」及表演戲法、雜技等「什樣雜耍」。
來賓只需坐於北樓廊下及樓下院內即可觀看欣賞。
(喜棚裡的小戲臺)
西樓的「琴瑟和諧」和東樓的「簫聲引鳳」皆單闢為茶座兒,供來賓吃點心、喝茶、打牌。四角角樓則各為廚房、茶灶、盥洗處、衣帽存放處。
這樣不但充分利用起所有的空間,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
由於院內沒有被棚佔去有效面積,除將院中通往禮堂、喜房的甬路讓出來以外,兩邊還一律搭上與房座石臺一邊高的木臺。
臺的邊緣圍上紅漆欄杆,下掛「臺裙」。
每邊各設兩處木梯和帶扶手的欄杆直通臺上。
臺上再設官座,圍以一色的緞繡桌圍、椅套,依然能用於賓客休息,飲食。
這已經很有些接近西洋露臺的樣式了,不但有效擴大了待客空間,而且別有情趣。
另外,透過搭棚和扎彩,還可以在芸園做出各種不同的景點,彌補住房建築格局上的缺陷,甚至是遮醜。
只要院子大,空地多,沒有垂花門的,也可以用杉篙、席箔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