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MAGAZINE HOUSE出版集團可不是一般的出版公司。
談到日本雜誌,如果要選出一家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公司,那隻能是這家公司。
這家公司的崛起史,不但承載著日本戰後流行文化劇變的縮影。
而且這家出版集團的雜誌產品線涵蓋了幾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獨一無二的審美和價值觀養育了一代代日本青年。
可以說是日本80年代泡沫經濟時期最能代表日本潮流,或者說引導時尚製造流行的最有名的雜誌出版社。
哪怕進入九十年代泡沫崩壞之後,雜誌發行量逐漸走向低迷,這家出版社旗下很多雜誌停刊休刊,但這仍然不影響其在日雜界的地位。
哪怕在進入網路時代後,在紙質刊物不利的大環境下。
其麾下的《POPEYE》、《anan》、《Casa BRUTUS》、《Ginza》,這些日本傳奇的生活潮流雜誌,也依然能打,始終保持著一定水準的銷量,在日本雜誌領域是幾乎沒有對手可以匹敵的存在。
當然,話說回來了,寧衛民也並非全知全能。
上輩子他對日本的瞭解,還沒到能關注日本流行雜誌,瞭解日本相關行業的地步。
可以說他此前對MAGAZINE HOUSE出版集團根本就不瞭解,對其日後經營狀況也一無所知,這些壓根就不是他的關注點。
他只是因為現在對接盤這家刊物萌生了一定興趣,才剛剛開始去收集資料,調查這家出版集團背景的。
但是即使如此,也沒關係,依然不會影響他對這家雜誌社和這本即將停刊雜誌的評價。
反而因為調查到的一些東西,瞭解到的一些基本資料,更激起了他想要入手這本停刊雜誌的慾望。
不為別的,就因為他發現這家雜誌出版社在日本的行業地位和崛起過程實在太牛了,完全是引領亞洲潮流的存在。
同時也因為他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還算大致瞭解日後國內流行雜誌的模式。
至少《瑞麗》、《男人裝》、《時尚芭莎》他是翻過幾本的。
因此,他隨便找來一些《平凡PANCH》翻了翻,才會產生一種無意中發現了國內流行雜誌的源頭,找到傳說寶藏的感覺。
他不由發自內心的感慨,這本即將要停辦的雜誌實在太符合他的需要了。
敢情據寧衛民所瞭解到的情況,這家堪稱老字號的出版集團是於 1945年日本戰敗後建立的。
最早的時候叫做“凡人社”,所推出的第一本雜誌,叫做《平凡》。
這個名字,來自於由日本右翼政客下中彌三郎創立的“平凡社”下的同名雜誌,這本雜誌的發行許可繼承於《陸軍畫報》雜誌。
雖然,不論是下中彌三郎的平凡社,還是《陸軍畫報》,都是二戰時期鼓吹侵略戰爭的意識形態產物。
然而,“平凡社”在轟然倒塌的戰爭機器上,卻開出了日本戰後消費主義思潮最璀璨的花朵。
1945年的東京是一片廢墟,日本的年輕人日夜為了食不果腹的生活而奔忙,日本人對生活的夢想和未來的憧憬都遙不可及。
看著為生活埋頭苦幹的東京青年,“向所有拼命活著的日本年輕人展示生活快樂的一面”,成為了巖堀喜之助和清水達夫,這兩位創始人畢生的追求。
這一理念,也被他們貫穿至今。
而且必須承認,創辦“凡人社”的兩位創始人可都是不是簡單的人物。
巖堀喜之助在明治大學新聞系時便一心想做文字工作。
而清水達夫則被外界稱為“雜誌之神”。
他是唯一一個能夠創辦三本不同雜誌,且同時銷量過百萬的人。
他們都注意到了二戰後物資極度匱乏的日本社會,文化思潮從戰敗時的“高階文化”時代過渡到了“大眾文化”時代。
因此他們創辦的《平凡》不但帶著強烈的娛樂消費主義傾向和都市精緻情調,而且還充分考慮到了普羅大眾的需要。
他們曾經在1952年用“7s”來總結《平凡》雜誌的定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