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他們自己再不努力,就很容易被家族看輕,然後泯滅於同一代兄弟姐妹之中,變成一個平庸的普通人。
要是這樣的話,當然也就再也沒了進入郭氏家族核心的機會。
幸好,郭可豐在同一代兄弟姐妹之中是那個既努力又有天分的優秀者,從小就爭氣。
不但學業上成績優秀,更是對於經商有著濃厚的興趣,很早就入了糖王的眼。
因此他這位六叔,才會像對待親兒子一樣栽培他,給了他不少機會。
郭可豐還記得自己1972年從新加坡大學畢業時,直接就被六叔點名,進了郭氏集團的聯邦公司。
日理萬機的六叔在這裡,親自手把手地帶他從麵粉業務做起。
當時他們叔侄保持著每週會見兩三次的溝通頻率,配合十分默契。
在叔叔的指導下,他迅速成長起來,以質優價低的方式從加拿大、澳洲、美國等地收購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加工成麵粉、飼料、豆油等,然後銷往世界各地。
可以說,正是得益於糖王的悉心培養和傾囊相授,他才迅速摸清了做生意的門道,把家族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也為自己的父母在家族內部掙來了榮譽。
1974年,他的六叔還在港城成立了嘉裡控股有限公司,作為郭氏家族在港城和大陸內地開展業務的旗艦公司。
香格里拉酒店、京城國貿中心就是它後來的傑作。
1980年起,糖王就讓他出任郭(新)有限公司董事,主管集團的食用油和糧食生意。
1986年,糖王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開拓郭氏集團在海外對方,特別是華夏內地的糧油加工專案,成立郭氏糧油公司。
而到了今年,郭氏糧油特地在港城組建嘉裡糧油集團,作為投資、拓展華夏內地糧油生意的專業平臺,而對這件事,糖王也派他這個侄子親自上陣負責。
由此可知糖王對他的看重,而他的身上又擔負著多麼重大的責任。
不過,從他的角度來看,一開始還不大理解呢。
明明在海外能做更好的生意,為什麼要把大筆銀子往尚未發展起來的大陸內地輸送?
但他還是帶著疑惑,先照著六叔的意思做了。
後來經過市場考察後,他很快就明白了叔叔的良苦用心。
敢情大陸內地進口油類品種有限,在這個年代還都是大宗貨,如棕櫚油、菜籽油、黃豆油等等,都是以散裝油或一百九十公斤大鐵桶包裝為主。
國內食用油用的是散裝二級油,這種油雜質多,暗黃渾濁,炒菜時滿屋子都是煙,放久了還容易變質,而且購買時還得自帶油壺。
能夠符合國際衛生標準的小包裝食用油在內地市場上根本沒有。
大陸生活的人們,每天拎著小油桶排隊買油的壯觀場景讓郭可豐立馬意識到——這是變革華夏食用油的一個好時機,若在深圳建立精煉廠,生產小包裝食用油銷售,市場肯定很大。
是啊!這裡真的是一片極具潛力的大市場。
畢竟十幾億人口擺在那兒,大家都要吃飯啊。
要是這片市場你不來分一杯羹,很快就會被其他人搶走了。
不過,這個雄偉的商業計劃雖然不錯,但郭氏家族畢竟是外人,他們想以外資身份進軍共和國的內地糧油市場,在當下內地的社會環境中,還是有不小的阻礙,主要就來自於政策層面。
於是,經過反覆的考慮,以及像一些內地的“行家”們討教,“借道”之計應運而生。
而被郭氏視為“借道”目標的,正是此時也正在渴求引外資開闢油脂市場的中糧集團。
從今年六月份開始,郭可豐就代表郭氏集團和中糧集團展開了有關合作的協商過程。
經過幾個月反反覆覆的拉鋸戰一樣的磋商和糾纏,現在雙方終於談的差不多了。
像今天就是他們簽署備忘錄和合作意向書的日子。
再接下來,只要走個流程,等到上面一簽字批准,大陸的內地市場就要為他開啟大門了。
他很篤定,未來的大陸內地將是他的自有品牌“金龍魚”調和油的天下。
然而多少有點掃興的是,就在他心裡的美夢隨著吐出的煙霧不斷升騰,即將達到最美妙的頂峰之際,一陣意外且急促的敲門聲打擾了他。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門口居然響起了秘書的聲音,“總經理,出事了!新加坡總部發來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