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日本媒體以及劇評家對《紅樓夢》電視劇進行的評價,也因此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溢美之辭。
主要的意思就是說,這部電視劇確實是一部華麗的宏篇鉅作,而且演員們個個也是美麗多姿,電視劇對原作的還原度也是相當高的。
這部作品的文學影響力雖然很難說和日本的《源氏物語》孰高孰低,但至少在電視劇拍攝上,華夏的這部《紅樓夢》要更勝一籌。
相比起來,至今為止,日本都沒能拍出一部讓日本民眾滿意的真人版《源氏物語》來,實在是差勁得厲害,有關人等真是應該好好反省。
不用說,這些言論讓總是拍攝大河劇的NHK躺槍中招了。
連帶著原本就因為選角失敗被觀眾詬病的《春之波濤》,也遭遇了更多的批評聲。
許多劇評家把這部大河劇拿來跟《紅樓夢》進行對比,結果把NHK罵得體無完膚。
當初做出決定把松本慶子換掉的製片人那可慘透了。
在這種討伐聲中,已經註定他要為《春之波濤》的失敗負責,承擔NHK製作委員會的怒火了。
反過來,這倒讓寧衛民於無意中,又幫著自己老婆出了口惡氣,也算是意外之喜。
至於壇宮飯莊,真正的高光時刻反而在開業之後。
他們因為為“文化節”上提供了種類豐富的華夏小吃,和京都、大阪兩地分店的開業大火而成功出圈,接到了無數電視臺美食節目和綜藝節目的邀請。
並且不出意外,他們派出的廚師,像江大春,還有點心組長許春燕,也在這些節目中大放異彩。
而且他們還藉助登上電視媒體的機會,成功為收看節目的日本觀眾,成功科普了真正的中餐理念,宣傳了宮廷菜文化。
他們讓日本觀眾們知道了,真正的中華料理,並沒有天津飯、乾燒蝦仁、麻婆茄子這類日本人耳熟能詳的菜色。
而中餐的口味也不是甜口、勾芡、胡椒粉這麼簡單的。
甚至就連一些普通食物的叫法,中日兩國也大不相同。
像日語裡“餛飩”一詞,指的其實是烏冬麵,“饅頭”一詞,指的是包子。
而日語裡的“燒餅”其實是煎餅一類的東西。
反過來在正宗的中餐裡,這些詞彙都有特定的食物相對應,我們的食物種類遠比日本人所知道的要豐富太多了。
當然,既然是節目,炫技當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否則你再能說,也沒人會認真對待的,只會認為你吹牛。
說起來,其實是挺有意思的,因為這個環節,壇宮的廚師才真正做到了對於日本人的輕鬆拿捏。
像麵點組的許春燕,壓根就沒施展什麼真本事,只做了點京城常見的麵點,就把現場的嘉賓給折服了。
因為她隨手做出的麵點種類太多了,老面饅頭,銀絲捲,蔥油餅,糖三角,炸三角,麻將花捲、蘿蔔絲餅、棗兒窩窩、火燒、燒餅、螺絲轉兒、蘇葉餑餑,大相徑庭,味道絕妙。
還全都是日本人沒見過的,也沒吃過的。
但最驚豔的還是她做出的一盤足夠七八個人吃飽的肉餡大懶龍。
因為她真的用食物做出了一條龍的逼真形態。
這還不算,江大春的素燒排骨也一樣的驚豔。
因為既然是素燒,江大春的燒排骨自然是沒用一點葷腥。
那是他跟素材劉的老師傅學的變味技巧,用的材料都是素的,連湯都是用素頂湯,但味道卻能接近肉食,而且形態特別逼真。
別說肉絲的肌理了,就連骨頭都用“卷籤”做了出來。
日本人哪兒見過這樣神乎其神的烹飪手藝啊?
中餐廚師居然不用肉就能造出肉菜來!
哪怕是眼見為實,都不免許多日本人開始懷疑自己是在做白日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