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這個人,他還就有這個本事。
連花錢的事兒到他這兒都能變成賺錢的,隨時都能找著便宜佔。
無獨有偶,這個時候和崔建的境遇相差不多的還有一位,和寧衛民也挺熟。
只不過這主兒不是搞音樂的,是電影圈子裡的。
而且絕對不是寂寂無名之輩,早已成名多時。
誰啊?
陳培斯。
雖然憑著這幾年春晚的精彩演出,這位“陳小二”和朱時茂搭檔的cp,已經家喻戶曉,紅遍大江南北。
甚至憑藉一己之力,帶紅了原本難登大雅之堂的“小品”這種表演形式,開闢了一個小品的新時代。
讓許多原本平平無奇,要貌沒貌,不能唱不會跳,還說不了相聲的人,都因為他找到了出路。
按一般人的想象,這樣的事業成就算得上功成名就了,擱誰身上不都得美得冒泡,過上人上人的日子嗎?
可實際上呢?
說出來或許有人不信。
這對於陳培斯來說,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因為這年頭的明星,實在不大容易把流量變現,基本上只有走穴一途。
而且表演小品於陳培斯也僅僅是捎帶手的副業而已。
他畢竟是個電影演員,而且還是個挺有想法,挺有追求,挺有抱負的喜劇電影演員。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這輩子能拍攝一部影響力類似於日本《寅次郎的故事》那樣的,如實反應平民百姓生活的系列喜劇。
可惜由於國內客觀現狀的種種限制,偏偏在電影主業的進展上,他處處碰壁,深感施展不開手腳的痛苦。
沒錯,《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的第一部《父與子》,確實是在陳老爺子拍桌子瞪眼下拿到了“準生證”。
】
也靠著寧衛民大方的資助,順利拍攝完畢了,而且很快就可以上映了。
但問題是,這只是一錘子買賣,並非長久之計啊。
電影局這次收購《父與子》純屬無奈,同時還下了“下不為例”的警告。
所以陳培斯已經創作出來的第二部續集的劇本,肯定就沒法再靠父親的面子繼續拍攝了。
他還得再去求人,想方設法給他的第二部電影再要一個“準生證”來。
而他偏偏是個不善於交際,也不會求人的人,讓他去走衙門口蓋章太難了。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事實上,一直到1985年的年底,陳培斯也沒跑出什麼眉目。
倒是與他參與一同創作的編劇,在東北那噶有關係,專為此事找到了“長影廠”。
只是“長影廠”儘管覺得劇本有潛力,表示同意接拍。
但卻又否定了父子搭檔的這種陳氏喜劇的獨有模式。
他們那邊的創作意識還比較守舊,要求電影必須展示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說不能以喜劇人物為主角,一定要是一個正面的人物。
因此決定要把劇本改成政宣劇,連電影也要改名叫《嘿,哥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