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125年來,據伊藤漱平所知,***生了摘譯本12種、編譯本12種、節譯本3種、轉譯本1種、全譯本10種,總計38種譯本。
並且因為巖波書店、平凡社等大型出版社的大力支援,在許多喜歡華夏文化的日本知識分子中誕生出了一批忠實的「紅迷」,雖然數量不多,但極為痴迷。
而所謂「冷遇」則是相較四大名著裡的其他三部而言,《紅樓夢》知名度偏低、讀者偏少、讀者面偏窄。
日本的普通讀者大多知曉《水滸傳》、《三國演義》(日本稱為《三國志》)、《西遊記》,但對《紅樓夢》卻知者寥寥,知道的多為有過漢語學習或研究經歷的知識分子階層。
持續研究此書的更是少之又少。
其他三部名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很容易吸引一般讀者,《紅樓夢》卻並非以情節取勝。
此外,《紅樓夢》將中國語言文字的美用到了極致,大量諸如諧音、雙關、拆字等對漢字音、形、義的出神入化的運用,乃至各類文體、風格不一的韻文等,即便是最好的譯本,即便是
伊藤漱平這樣的日本「紅樓泰斗」也很難還原其中效果。
讀者的審美享受從而會大打折扣。
但最最關鍵的,還是日本有一部和《紅樓夢》極為類似的經典作品《源氏物語》。
這部描述的是平安時代的貴族生活,還影射了當時日本的皇權和政治鬥爭,且成書比紅樓要早。
所以就像華夏人眾看《紅樓夢》者眾,對於型別差不多的《源氏物語》就沒有了多少興趣一樣。
在日本,看《源氏物語》的人,卻不知《紅樓夢》者,也一樣是很多的。
也正因如此,雖然伊藤漱平肩負著紅樓夢的日語翻譯職責,而且也很歡迎這部電視劇能在日本全國性的電視臺播出。
但從他的角度來看,也很客觀地認識到了這部電視劇推廣不易,提前給寧衛民打了預防針。
至於他認為《紅樓夢》裡最易被日本人接受的,是《紅樓夢》的無常思想與日本人傳統觀念中根深蒂固的審美意識——無常觀是契合的。
而對於這位學者的忠告,寧衛民不但非常的感激,而且也總算來得及在電視臺的推廣之前,能夠對症下藥再做出一些調整。
首先,《紅樓夢》片花的廣告就得換了,不能像他開始計劃的那樣,以《四大名著》為噱頭,宣傳這部電視劇裡的華夏美學。
而是得把《源氏物語》拉上,告訴日本人,這是華夏的《源氏物語》,是三角戀的愛情故事。
儘量透過兩部作品的類似之處,才能讓日本人更容易接受。
其次,於此同理,加賀臺長爭取的十分鐘介紹短片當然也得這麼改了,寧衛民決定就邀請伊藤漱平以譯者的身份,以《源氏物語》和《紅樓夢》的共同處,與不同處錄製一個科普節目。
最後,為了以更高的效率更有針對性地爭取更多的日本觀眾。
為了播出之後,能儘量多些人說說好話,寫寫捧場的劇評。
寧衛民還決定從現在開始,到這部劇在年底播放完,除了要透過伊藤漱平的人脈,以惠文堂書店的名義把日本的「紅樓迷」們組織起來,在壇宮搞搞聯誼會。
此外,他也打算跑跑日本國立大學裡那些開漢語課和相關歷史專業的院校,去舉辦以《紅樓夢》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
到時候,他除了會帶去《紅樓夢》的錄影帶,在大學裡播放給感興趣的學生們看,除了請專業性的日本「紅迷」來講評。
他也會帶著壇宮的人去現場製作糖畫、麵人、做民樂表演,甚至贈送糕點禮盒,做幾道《紅樓夢》裡面的菜色。
他就不信了。
吃了拿了,這些人還敢說《紅樓夢》不好看!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