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雖然接受了邀請,卻也沒忘了給寧衛民擺好。
“嗨,您要請客,我是求之不得。到了日子口兒,我是絕不會缺席。至於我這點見識呢,您要覺得有幫助,那是我的榮幸。不過啊,您要是都歸功於我,我也要慚愧的。”
老爺子說著一伸手指向寧衛民,“因為說實話,這些見解,這些主張,也有這小子的功勞。原本我也沒有想的這麼清楚。說起來還多虧了這小子開了家主營宮廷菜的飯莊子,而且還想要在國外開分店。我們見天兒湊在一起沒事就琢磨,用哪些菜合適,怎麼幹合適,這麼一來二去的,這才有了這樣的經驗和共識。”
跟著老爺子還笑著為江四小姐指了指桌上的幾樣菜。
“哎,對了,這小子他也是個懂得吃喝的吃主兒。他自己琢磨出的菜色也挺有意思的,您看今兒這桌上的松仁玉米,蠔油生菜,這兩道菜就是他的發明創造。如今已經成了他那個飯莊子賣的最好的幾個菜之一,對了,那什麼椒鹽蘑菇,和鴨蛋黃焗南瓜聽說在日本也很受歡迎。要說這老康真是收了個好徒弟啊,我可羨慕的很呢……”
確實,有別於當時大多數京城家庭大同小異的內容。
今天中午馬家花園這一桌飯菜的規格可絕對稱得上是頂尖兒的了。
因為除了京城人過年都要有的一些傳統菜式,像“肉皮凍兒”、“芥末墩兒”、“豆豉豆腐”、“山楂拌菜心”、“米粉肉”、“清蒸魚”、“清燉雞”、“南煎丸子”、“蔥爆羊肉”、“紅燒排骨”、“家常帶魚”、“肉末雪裡蕻”和“八寶飯”這些,今天的席面上還有好幾道堪稱獨特新鮮的菜色。
張大勺親手烹飪的柴把鴨子和蹄筋燒海參自不必說,都是味道極為絕妙的大菜,佔據了桌子上最顯眼的主要位置。
但另外還有兩道極為鮮亮的素菜也同樣很引人矚目,令人耳目一新。
那就是寧衛民抄了未來餐飲業的作業,提前“發明”出來的松仁玉米和蠔油生菜。
別的不說,就說這年頭的京城,蔬菜生產還沒有完全打破季節的桎梏。
雖然京城從1984年就開始大力發展大棚菜,也在太陽宮和小湯山先後建立了引進外國蔬菜的“特菜基地”,就連外埠菜也從去年開始大力供給京城。
但對於廣大的市場需求來說,這些還是杯水車薪。
作為普通老百姓,冬季仍然要以冬儲大白菜為主。
能在冬天花大價錢買到不多的鮮貨,也就是西紅柿、黃瓜和豆芽罷了,聊勝於無。
所以從物質供給的角度出發,能在臘月寒冬見著這樣的東西本身就不易。
這完全是得益於寧衛民和天壇公園良好的合作關係,才能從溫室大棚的供給鏈獲得這些東西。
另外,也別忘了,松仁玉米和蠔油生菜也是經過大眾口味檢驗,頗受好評的菜餚。
未來以全國範圍來論,無論是北方城市,還是南方城市,只要是大眾餐館,這兩道菜基本都有,長期保留,而且點菜率還不低。
解放前,但凡全國各地有名有號的酒樓,不都都具備隨時提供五十多種通用菜餚的能力嘛。
這麼一看啊,這松仁玉米和蠔油生菜兩道菜也等於進入新社會的通用選單裡了。
這就足以證明這兩道菜的受眾很廣,絕對屬於投大眾喜好的口味。
那麼自不必說,在張大勺的推薦下,江四小姐也去嚐了嚐寧衛民“發明創造”。
別說,這兩道菜雖然味道直白了些,談不上什麼五味調和、精妙變化。
但確實很好吃,都帶著甜口兒,而且還很解饞,吃了一口就想吃第二。
難怪那些年輕的小輩兒那麼喜歡吃肉,對這兩道素菜也趨之若鶩。
為此,江四小姐也不由對寧衛民刮目相看。
她一邊讓兒子也來嚐嚐,一邊就想著要跟寧衛民搭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