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還並不只限於對日本映畫界的獎項出手。
在這個年底,除了為松本慶子奪得電影學院獎去拉票,頻繁與那些對於獎項評選有影響力的業內人士接觸之外。
寧衛民還把自己的一雙手伸進了日本音樂界去攪合。
妄圖去幹預對於日本音樂人最重要的本年度全日本唱片大賞的評選結果。
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件事起初可並不在他的計劃之內。
實際上一開始連他自己都沒有料想到,純屬臨時起意。
要說起此事其實很有些機緣巧合,誤打誤撞的意思。
敢情寧外民呀深知投拍電影蘊藏著血本無歸的危險性。
據他上一世掌握的資訊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因為投拍大製作電影,掉坑裡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的電影公司甚至能因為一部電影就直接破產。
所以自打投資這部電影啊,對如何迅速收回十億円的巨大拍攝成本,他是真沒少動腦筋。
最主要的,這部片子還是松本慶子自認為已經賭上所有的電影。
哪怕是為了慶子的心態好點,輕鬆一點,寧衛民也不好把回收投資成本的希望,就放在電影票房和錄影帶這兩種常規途徑上。
必須得多想點撈錢的法子,才能減輕鬆本慶子感受到的重重壓力。
所以想來想去,在國內已經充分品嚐到了音像出版甜頭的寧衛民,自然而然就把主意打到了為松本慶子發行一張電影原聲音樂專輯的主意上。
沒別的,共和國的音像消費市場實在是太龐大了!
根本不是日本這種一億多人的小國家可比的。
何況相對於日本的娛樂市場又是很封閉的,沒有那麼多選擇。
哪怕只賣出去五百萬盤磁帶,就能掙出個一千萬人民幣。
那理論上也就等於收回了全部投資拍片的成本。
這樣一來,電影票房和錄影帶收入那不就成純利了嗎?
這筆賬太容易算清楚了,怎麼可能還會虧本?
另外,寧衛民也很清楚,雖然文藝片和人物傳記片的屬性,讓《李香蘭》這部影片在票房上有點吃虧,絕對不會像商業片那麼賣座。
但假如換個角度考慮,如果把這兩點放在發行音樂專輯上,卻又成了額外的加分項。
別忘了,當年李香蘭可是當年中日皆知的大明星,她平生所唱過的流行金曲至今已經有多首成為經典。
只要打打懷舊牌,願意為了她花錢購買這部電影音樂專輯的人,可遠比真正好奇她人生軌跡,願意花錢去看電影,感受歷史氛圍,接受反戰教育的觀眾數目要多得多。
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兒。
弄不好電影拍出來,很有可能會淪為這盤音樂磁帶的助推廣告,最終會造成喧賓奪主的結果呢。
除此之外,其實從生產成本上來看,為這部電影發行音樂專輯也是超級划算。
因為歌曲都是現成的,早就被唱紅了,既不用在創作上費多大力氣,還先天帶有人氣。
從費用上看,松本慶子的灌錄費那不就是肉爛在鍋裡的事兒嗎?
至於李香蘭這邊畢竟她唱的都是當年華人寫的歌曲,所以什麼版稅不版稅的,寧衛民只要給個百萬円意思意思就夠了。
對於國內的那些詞曲作者的後代,這方面的付出更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要知道,這個時代大陸內地的國人都沒見過錢也沒版權意識。
這種大環境下,寧衛民的仁義全靠同行襯托。
他只要和這些作曲家後人聯絡一下,每家象徵性地給個千八百人民幣,就
已經足夠讓人家對他感激不盡,成全他良心資本家的名聲了。
想想看,明明可以不給的,然而他卻給了。
這樣鶴立雞群的道德操守,誰還能指責他什麼呢?
磁帶灌錄生產方面,寧衛民也是輕車熟路。